話說朱元璋很照顧孩子們的繼承權,不僅要保證他們能分到一瓢羹,還要管飽。所以他生了那麼多兒子,全部封王,而且王的兒子也都是王(長子為親王,餘子為郡王)。這樣蛋生雞,雞生蛋,明朝的親王數經常性地保持在五、六十人之間,而郡王則過了百人,郡王以下的將軍(鎮國、輔國、奉國將軍)、中尉(鎮國、輔國、奉國中尉,同將軍一樣,都是專封宗室的)則成千上萬,不計其數。山西有一位寧化王,這位朱,比豬還能生,居然生了100個兒子,除了長子繼承藩王之位,其他99位,全封為鎮國將軍。在理論上,只要是“豬窩”裡爬出來的,不管他的血緣與皇室有多遠,最次也能撈到一頂奉國中尉的帽子,從而領取相應的俸祿(之所以說理論如此,是因為到明代後期,大量“貧宗”無法支付請封、請名的相關費用,終身無封,甚至沒有賜名)。朱元璋的做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與顢頇。
朱元璋這麼做,並不僅僅出自舔犢情深,他利用手中巨大的權力,試圖依靠這種可笑而荒唐的分封制度,去攫取、控制全國的軍事和經濟大權,使天下億兆之民都來奉我朱姓一家。朱元璋在兒子們稍稍長成(一般都在16、7歲),就把他們派到各地為王,這些迅速繁衍的藩府,相當於在全國各地建立的據點和碉堡,他們的任務是共同“藩屏王室”,維護朱家天子的寶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