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01 00:36:30
援救西川之戰大獲全勝後,李晟、曲環二位大將不日凱旋迴朝,對這一結果最高興的有二人,一個是皇帝唐德宗,另一個就是宰相楊炎。楊炎對李晟是打心底的欣賞,一來是因為李晟確實能力過人,此戰僅憑四千兵力,一舉殲滅敵軍十萬,很是替他這位舉薦人長了臉;二來則是因為李晟不止仗打得好,而且還長得好,是個身高六尺、儀表非凡的美男子。用今天的話來說,李晟就是個典型的“高富帥”。楊炎這位新任宰相用人有個特點—極度看重外貌(顏值控),如果一個官員長得好,他就會對其另眼相看,提拔起這類人來往往不遺餘力;而如果一個官員長得醜,對不起,絕不僅僅是無法升遷這麼簡單,甚至會有殺身之禍。
在唐德宗登基之前,唐朝曾經出過一位經濟學奇才,名叫劉晏。劉晏最大的貢獻有兩點:第一個貢獻是開放了唐朝的市場經濟,把之前一直由國家壟斷的食鹽專賣制度改變為商人經營、國家監督。在劉晏掌管財政工作之前,唐朝食鹽的價格一直是由官方定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哪怕一罐鹽的成本只要一文錢,但官方的定價高達一百文,老百姓要吃鹽也只得硬著頭皮買。這一制度的弊端在於,掌管食鹽定價的官員並不會如實將賣鹽所得的利潤上繳給國家,他們明明一罐鹽賺了九十九文錢,在上報時卻硬說只賺了一文,剩下的就都被他們中飽私囊了。如此一來,朝廷收不到稅,百姓吃不起鹽,兩邊都得不到好處,唯有那些黑心的官員們個個賺得盆滿缽溢。劉晏被唐代宗任命為戶部尚書兼鹽鐵使後,對這一弊端用了一個非常高明的辦法解決,他沒有浪費精力去查各地食鹽的經營價格到底該是多少(因為各地情況不同,製鹽成本有高有低),當地掌管鹽價制定的官員到底貪汙了多少,而直接讓商人參與進來,讓他們公開招標—誰定的鹽價低,誰的鹽質量好,那麼恭喜你,今後該地區的鹽就歸你經營了,先前主管該地區食鹽買賣的官員僅起到監督作用,確保商人按他們承諾的價格、質量長期銷售。這就是今天所說的“市場價格透明化”,鹽價一旦被透明公開,那商人具體能掙多少錢,他們該向國家上繳多少稅也自然一目瞭然,從此,大唐的老百姓個個吃得起鹽,國家的稅收也連年激增。劉晏的第二大貢獻是,他對唐朝的運輸系統作了重大改革,仍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劉晏改革運輸之前,唐朝產糧多的地區向產糧少的地區運輸糧食,多是從陸路運輸。我們知道,陸路運輸的成本極高,尤其是在古代,往往一車糧食運到幾百裡之外,押運的役夫和拉車的牛、馬就要吃掉一大半。劉晏於是在唐代宗的支援下,組織大量民力疏通各地河道,將運糧的主要方式由陸路運輸改為水路運輸(即漕運),如此不但節約了大量的民力,也加快了運輸的速度。但僅僅是這點程度的改革還嫌不夠,因為走水路運輸也有個弊端,比如說要從江東把一大船糧食分別運到江西、河南、關中三地,用唐朝之前的傳統漕運方法—簡稱“直運法”,這艘大船從江東出發後,會先來到距離最近的江西停船靠岸,將糧食卸下一部分,然後這艘船再重新啟程,掉頭前往河南,等到了河南之後再把糧食卸下一部分,然後才能把快見底的那點的糧食送到關中。這種直運法,不但一艘船要繞來繞去多走了許多水路影響效率,而且經常因航行期太長,最後那點糧食運到關中時都已經黴變了。劉晏經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即“段運法”,那段運法好在哪呢?—還是那艘大船,還是要把那麼多糧食分別運到江西、河南、關中三地,有了這種新的漕運方法後,那艘船行駛到江西、河南兩地的水路分叉點時,就會有兩艘稍小一點的船提前等候在此,大船把船上的糧食分別卸到兩艘小船上之後即可掉頭返回江東,接下來的運輸任務由這兩艘新的船完成,其中一艘船直接送往江西,另一艘船則駛往河南、關中兩地的水陸分叉點,等到了新的分叉點之後,又有會兩艘更小的船等候在此,負責接下來的運輸任務。看明白了吧,這種“段運法”,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快遞分流系統”的雛形,在劉晏的主持下,唐朝官方在各處水路的重要岔口都設定有分流點,運輸的船隻也分大型船、中型船、小型船,從而根據其實際承擔的運輸任務選擇最合適的船隻,最短的航道,以確保每艘船都能滿載、速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