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從中期開始,各國已吸取了教訓:燕國重用樂毅,幾乎滅齊;秦國不再用“善為政者”掌軍,而改為不斷髮掘優秀將領,最終倚靠司馬錯、白起二人,奠定了唯秦獨強之勢;趙國雖弱,但在趙武靈王、廉頗、趙奢、李牧四人手中,東擊齊燕、南勝魏韓、西抗強秦、北伐胡人,幾乎鮮有敗績;而最終,秦國又利用奇計,除去李牧,逼殺項燕,在逐個除去了各國名將後,一統天下。
於是,在“兵聖孫吳”之後,成批的名將們逐漸被量產出來。與名將們同時登場的,還有兵法: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信陵君兵法》等。又因此形成了戰術套路,練兵思想,掌軍要務:如“攻其所必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無威不立”等;又最終促成了“君在內,將在外,謀士居其間”的“團隊型作戰”方式:長平之戰秦國為何會大勝?——秦國這邊,君有秦昭襄王,相有范雎,將有白起,三人皆是傑出之士,豈能不勝;而趙國那邊,後期僅剩一“紙上談兵”的趙括,縱然將兵法讀爛,又能有多大作為?
再往後看,秦莊襄王時與呂不韋、王齕、蒙驁組成四人搭檔,計退信陵君;秦王政時,與尉繚、李斯、王翦、王賁、李信、蒙恬等組成這等豪華的強陣,逼殺區區一項燕,難道還會難麼?
綜上所述,在下以為:秦國的成功,並非只是將軍們的成功,而是整個戰鬥團隊的成功。扳一扳秦國中後期的百年曆史,我們會發現,該國除了有“四大良將”:司馬錯、白起、王翦、王賁(或者是蒙恬)外;還有“四大賢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以及“四大名相”:商鞅、張儀、范雎、李斯。在這等強強聯手的巨大優勢下,東方各國縱有廉頗、李牧,一二人而已——欲勝之,誠為易事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