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潁川方向。東漢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率領四萬軍隊,一起討伐潁川黃巾軍。皇甫嵩與朱儁各領一軍,朱儁所部先行,黃巾軍頭領波才與朱儁所部交戰,一舉將其擊敗,皇甫嵩遂率領官軍推進到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轉攻為守。
三是汝南方向。汝南黃巾軍在邵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擊敗東漢汝南太守趙謙。
四是幽州方向。廣陽(河北省薊縣)黃巾軍殺死了東漢幽州刺史郭勳、廣陽太守劉衛。
五是冀州方向。張角三兄弟率領的黃巾軍已攻下了廣宗(今河北省威縣東二十里)。
在黃巾大起義的影響下,在此前後,東漢各地紛紛叛亂,又出現了不少非黃巾勢力,他們分別是:
一是巴蜀五斗米道(即天師道)起義。關於五斗米道的起源,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五斗米道的創始者叫張道陵(又名張陵),據道書記載,他是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的第八世孫。他曾在鵠鳴山(又名鶴鳴山,今四川省崇州市西北)學習道術,張道陵死後,傳給兒子張衡(與發明地動儀的南陽人張衡同名),張衡死後,又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張魯。五斗米道尊稱張道陵為天師,張衡為嗣師,張魯為系師,合稱“三師”。另一種是說巴郡(今重慶市)人張修用巫術給人治病,與張角之法略同,令病家只需拿出五斗米作為療資,他自稱五斗米師,建立了五斗米道。這一說法出自《三國志?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稱:“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可能為一種隱身術),角(張角)為太平道,修(張修)為五斗米道。”裴松之認為,這裡將張修寫成了張衡,要麼是《典略》記載錯誤,要麼是筆誤。根據《漢天師世家》、《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資料記載,張衡死於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一月,而《資治通鑑》則稱,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七月,張修聚眾叛亂,攻破州縣,當時人稱之為“米賊”。由此可知,張衡與張修並非一人,在張修率領五斗米道徒起義時,張衡已經去世五年了。實際情況可能是:五斗米道的確為張道陵創立,在二任教主張衡去世後,五斗米道實際統治權被張修竊取,並在黃巾軍起義後不久也在巴郡聚眾反叛了,因此,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五斗米教的初學者被稱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大祭酒又稱為“理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