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斯坦福夫人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挺直了脊樑,勇敢的迎了上去。在此之前,她的丈夫鐵路大王老斯坦福聲名遠揚,她只能陪在丈夫左右,相夫教子默默無名。但是從這一刻起,斯坦福夫人將以勇氣、智慧和對斯坦福大學無私的付出而受世人尊敬。
日期:2014-07-22 09:43:02
天無絕人之路的原因在於,人TM的都是逼出來的。
斯坦福夫人窮途末路之際,突然間靈光一現,想起丈夫生前曾買過一份可以分紅的保險,如今每年的分紅可以達到一萬美金。
一萬美金在當時來說是筆大數目,足夠維持斯坦福夫婦一年貴族生活的所有開銷。
為了省出這筆錢,斯坦福夫人開始節衣縮食,將這份分紅全部用於維持斯坦福的正常運營。在斯坦福夫人的帶頭下,教授們也開始勒緊褲腰帶上課、做研究,表示要與斯坦福夫人一齊共度難關。沒想到這一招居然還頗有成效,斯坦福大學在瀕臨關門之際被硬生生的拉了回來。
這點杯水車薪顯然無法解決問題。
於是斯坦福夫人親自動身去往華盛頓。在那裡,她展示了她卓越的膽識,隻身一人找到了總統克里弗蘭,請求他的幫助。最終在總統的幫助下,美國最高法院解凍了斯坦福夫婦的資產。斯坦福夫人之後又將這些資產,總共一千一百萬美元交給了學校的董事會。
第一次危機在斯坦福夫人大無畏的勇氣和智慧下,得以安然度過。但是隨後而來第二次的危機,卻成了斯坦福崛起的契機。
日期:2014-07-22 09:44:19
斯坦福的崛起
二戰後的斯坦福,頂多只能算美國的一所二流大學,而且還地處西部荒蠻之地。名氣小、地段差、品牌弱,這樣的二流大學,別說跟哈佛、耶魯等名校一較高下,就算是能維持現狀把買賣做下去,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說到底還是一個原因,沒錢。
作為一所私立大學,並且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盛頓、紐約),要爭取到政府的資助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所以斯坦福大學只能自主招生、自行收費、自負盈虧。當時畢業生捐款資助母校的案例還不多見,再加上斯坦福大學也不是什麼名校,出去的學生能混個有頭有臉回來的也不是太多,混成有錢人之後捐助一大筆錢捐給斯坦福的就更少了,所以斯坦福的這部分收入基本不多。
憑藉著斯坦福夫婦當初的那筆鉅款以及在此之後其他人的一些資助,斯坦福大學能撐過大半世紀,已經著實不容易了。在那種入不敷出,財政危機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繼續撐下去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跟第一次危機一樣,關門也只是遲早的事。
這一次,校董事會們可不能指望斯坦福夫人死而復生,然後不知從哪裡再弄一筆鉅款出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即便是這次的危機挺過去了,但是入不敷出的問題一朝不解決,下一次再遇到這種情況,依舊還是得關門。
當然,下次關不關門是以後的事,現在得先解決這次關不關門的事。
日期:2014-07-22 09:47:03
而在斯坦福大學旁邊的舊金山市,卻是另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
二戰之後,電子工業蓬勃發展。舊金山這個先前不知名的小城市突然間變得熱鬧起來,原來這裡盛產一種電子工業上頗為稀缺的金屬——矽。大量的電子公司、高科技公司希望在這片區域安營紮寨,斯坦福大學周圍的空地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水漲船高,斯坦福夫婦留給斯坦福大學的空地這時的價值比起當初已經漲了數百倍。大家都看到,這塊空地用了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積建成了斯坦福大學,其餘的都用來長草。
那麼能不能把長滿荒草的地,賣一部分出去,來緩解斯坦福大學的財政危機呢?
很可惜,斯坦福夫婦早就料到將來這幫人會打這塊地的主意,所以在遺囑中規定學校永遠不許出售土地。
當然,遺囑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學校即將倒閉和遵守遺囑兩相比較,孰輕孰重,相信不難判斷。為挽救學校,出售少許土地,這個理由怎麼都說得過去。
然而校董事會的人卻沒有一個願意這樣幹,他們寧願學校關閉,也不願違背斯坦福夫婦的遺囑。這種精神,我們將其稱之為現代契約精神,這群人,我們稱之為死腦筋。
日期:2014-07-22 09:47:55
當然,聰明人也不是沒有。
困境在遺囑中,那麼出路也必將在遺囑中。
遵循這一原則,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教授花了幾天功夫對遺囑進行了逐字逐句的研讀,終於讓他找到了一條一勞永逸解除困境的出路。
幾天之後,斯坦福大學傳出一個訊息,並且這個訊息以瘟疫蔓延般的速度在那些對斯坦福大學周圍土地虎視眈眈的公司中流傳開來。於是這些公司馬不停蹄地趕到斯坦福大學,簽訂合約將斯坦福大學周圍的土地承租下來,期限為99年。這些拿到了承租合同的公司立即開始興建廠房,一批新興的電子科技公司從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原來斯坦福夫婦的遺囑裡面,只規定了不允許售賣土地,但是沒有講明不可以出租。而那位教授在參研遺囑之時,靈光一動的想法,竟給這場危機帶來了轉折,同時也將斯坦福往世界一流高校狠狠地往前推了一把。
很多年後,這些公司興建廠房的地方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矽谷”,而這位教授,也由於他的貢獻,被稱之為“矽谷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