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三路唐軍中,除了高仙芝本人從護密道也就是瓦罕走廊進軍外,另兩路人馬,一路走的是北穀道,後世學者研究後認為,此路顧名思義,應當是傍著瓦罕河北岸而行;一路走的是赤佛道,這條路線究竟是從哪裡走,一直引來後人頗多爭議。這裡之所以重點提到它,是因為高仙芝班師回程時,走的正是赤佛道。
中亞史專家王小甫教授實地考察後認為,符合條件的道路,只有由奧赤勒(Ochil)山口翻越興都庫什山,到達奇特拉爾河另一支流圖裡霍(Turikho)河上游,溯圖裡霍河而上到其源頭,從那裡再向東翻越沙赫吉納裡(Shah Jinali)山口,然後下到作為馬斯土季河上游的雅渾(Yarkhun)河即奇特爾河正源,溯此而上,唐軍可以到達那座“殺手巨峰”腳下的吉爾吉特即小勃律。
此時正值汛期的夏季,但南迦帕爾巴特巨峰之下仍然寒氣逼人,身體早已適應高寒高海拔的吐蕃人並不會感到不舒服,但對於遠道而來的唐朝遠征軍來說,環境也許就惡劣得多。據漢文史料記載,由於氣候的原因,吐蕃的軍事進攻幾乎總是選在秋冬季節進行,一到春天便因時疫而退兵。後來抓了唐朝俘虜來作戰,於是吐蕃在夏季也能發動進攻了。顯然,吐蕃人自己並不適應炎熱的氣候。
王小甫教授回憶,當他在巴基斯坦北部考察由奇特拉爾去白沙瓦時,才知道喜馬拉雅山以南是何等的炎熱:還沒有完全出山,已經見到養水牛、種芭蕉,和我國南方一樣。也就是說,古代的吐蕃人大概很少向南活動,他們在北印度的影響多半隻是威懾性的。所以,對古代吐蕃與印度的經濟、文化聯絡,我們也不應估計過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