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長達十二年的激烈武裝較量,唐、蕃兩國都已在這場戰爭中耗盡了人力、財力,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相互間達到了微妙的實力平衡。恰巧就在這時候,西域的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於是名存實亡的和親關係再次發揮了其政治作用,再次出現了化於戈為玉帛的歷史轉機。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吐蕃連續遣使請和,而唐朝也打得心神俱疲,雙方都有了罷兵的意思。終於到了公元734年,玄宗派遣李詮為使臣與蕃使盟會於赤嶺,並正式分界立碑刻約其上。事後,雙方各派遣使臣多人分往劍南、河西諸州縣“厲告邊州”,說明“兩國和好,無相侵擾”。唐朝還同意與吐蕃在赤嶺交馬,甘松嶺(在今四川松潘縣)互市。
唐蕃赤嶺劃界是唐蕃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它並不是戰爭的最終目的,而是雙方暫時取得妥協的結果,唐蕃之間的衝突仍將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證明,赤嶺盟約並沒有維持多久。
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同時也是藏曆的牛年,血腥的戰爭在唐蕃這兩個親戚間重新爆發。關於這一年發生的大事,敦煌儲存的吐蕃歷史文書如此記載:
“及至牛年,論.結桑龍則布引兵至小勃律國。冬,贊普牙帳駐於扎瑪,小勃律降。唐廷使者王內侍前來致禮。是年,唐廷敗盟。”
按照吐蕃人的說法,是唐朝首先破壞和平條約挑起了戰爭,也就是所謂的“敗盟”,那麼事情果真如此嗎?讓我們這些唐朝後人感到慚愧的是,翻閱了祖先編寫的有關史料後,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年確實有過這麼一碼事發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