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寧沒有反對,他便也沒趕吳證走。
三人進到廳堂裡坐定,杜錦寧吩咐青木:“去把我書房裡那幾個錦盒拿來。”
青木立刻出去,不一會兒就回來了,手裡捧著兩個錦盒,跟在他身後的兩個丫鬟手裡也同樣捧著兩個錦盒。
在杜錦寧的示意下,他們把錦盒開啟,放到桌上,退了出去。
“皇兄請看。”杜錦寧做了個請的手勢。
趙晤和吳證,還有吳公公與吳證的長隨心裡早已跟長了草似,好奇的不行了。只是趙晤礙於自己的身份,端著架子,沒有猴急地上前去看。其他人自然也不好表示出來。
此時見邀,趙晤這才起身,走了過去。
“咦?”看清錦盒裡的東西,他吃了一驚,伸手從錦盒裡把裡面的東西拿了出來。
尊卑有序,皇上沒看完,吳證不好湊上前去觀看。但心癢難耐,他早已伸長了脖子想知道錦盒裡裝的什麼。
此時看到趙晤從錦盒裡拿出一個流光溢彩的東西來,他終於忍不住,起身走了上去。
“這是……瓷器?”看清楚趙晤手裡的東西,他也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瓷器,早在隋唐就十分盛行。不過唐代盛行蒸青團茶,團茶細研成粉,成了綠色抹茶狀,當時人們便喜歡增益綠色的茶具。青綠色的浙江越州窯瓷是陸羽在《茶經》裡最為推崇的茶具。
宋代則開始流行研膏團茶,茶色尚白,人們青睞凸顯白色的黑瓷茶具,福建建州的兔毫盞脫穎而出。
在杜錦寧的前世,明朝開始流行散茶。散茶茶湯清純,能襯托出茶葉葉片的姿態,白瓷茶具更能襯托出茶的微妙的美感,於是白瓷開始受到追捧。
景德鎮從唐代起就以生產白瓷而著稱,散茶的發展,將景德鎮生產的白瓷提升到了一個十分顯著的位置。當時所有的瓷窯都幹不過景德鎮,紛紛倒閉。
景德鎮在明清一枝獨秀,一統瓷業,卻因為瓷器技術不成熟沒辦法做大件,江蘇宜興宜興便因能做粗陶大缸得以奇蹟般的存活下來,後來更是發展了制壺之業。
於是“景瓷”“宜陶”便成了茶具的代名詞。
☆、第四百四十一章 錢燙手啊
現在,炒茶綠茶因為杜錦寧的出現提前問世,因為味道好,沖泡方便,散茶漸漸取代了團茶餅茶。
像杜錦寧這樣走一步看十步的摟錢耙子,看到雖然生產了白瓷、名聲卻還不顯的景德鎮,怎麼會不朝它伸出自己魔爪呢?
早在她推廣茶道之初,她就派莊越去將景德鎮的幾個重要窯口買了下來。
然後,茶客們看到精美的茶席上擺放著的潔白的瓷器,自然要打聽這種瓷器哪裡有賣,於是杜錦寧開在京城的瓷器店,就生意火爆,從而推動了景德鎮瓷器的發展。
杜錦寧上輩子除了做農學研究,還是個兼職的網路小說作者。
網文作者因為要寫小說,查的資料非常多,知識比較駁雜。偏杜錦寧的記憶力又很好,看過的知識都能記下大半。
她寫過一篇瓷器題材的小說,瓷器的資料記得很清楚。
青花瓷是在白瓷的胚胎上用青花料畫上圖案,再加釉,用一千三百攝氏度的高溫燒製而成。而青花料的主要原料就是氧化鈷。而這種氧花鈷,可以從大食的一種叫蘇麻離青的礦物中提取出來。
其實不光是瓷器,因為小說裡許多穿越者到了古代要靠燒玻璃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她還知道燒玻璃的方法。
原先之所以沒有做瓷器和玻璃器皿,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的權勢與這些財富不匹配。有那些茶園、書鋪與花店,她也並不缺錢。
要不是在她想有生之年看到大宋的繁榮昌盛,她根本就不想讓青花瓷和粉彩提前出世。
所以,她今天是真真正正要送給趙晤一份大禮。
趙晤手裡拿著的茶具,是一套青花瓷蓋碗。這是杜錦寧在失蹤前寫了燒製青花瓷的方法,從北方窯口買了制瓷師傅送到景德鎮,再讓秦老六的人監視著燒出來的。
制瓷師傅她買的是兩家人,每家都有祖父孫三代燒瓷,人手足夠,有女人有孩子,他們也不容易背叛。一家研究燒製青花瓷,一家研究燒製粉彩。
因為她給出了方法,這兩家人經過一年多不計成本的反覆試驗,終於燒出了她想要的青花瓷與粉彩。
當趙晤把青花瓷放下,又從另一個錦盒裡拿出粉彩瓷器時,不光吳證和他的小廝瞪大了眼睛,便是一向沉穩的吳公公都低撥出聲。
太漂亮了。
“這些器皿,怎麼來的?”趙晤震驚之後,轉過頭來問杜錦寧。
身為皇帝,什麼樣的好東西都是先進貢給他的。但眼前這兩種如此炫目的瓷器,他竟然沒有見過。
這絕對不會是陸九淵他們從日苯帶回來的。他們送給了杜錦寧,杜錦寧不可能再轉送給他。這樣會給陸九淵三人招禍。杜錦寧不是個糊塗的人。
“是我叫人燒製的。”杜錦寧笑道。
這句話,讓四個男人都瞪大了眼睛。
不過隨即,趙晤就笑了起來,問道:“恭喜皇妹,找到了這麼一個技術高超的制瓷匠人。”
“不。”杜錦寧搖頭,“這是我看了些資料,發現唐朝就有燒製這種青花瓷的青料了,這些青料都是礦裡提取出來的。我便突發奇想,蒐羅了各種能買到的帶顏色的礦石,又叫人去詢問了很多的制瓷工匠,最後擬定了一些方子,叫匠人拿到我在景德鎮買的窯口去試驗,沒想到就燒出了這麼兩種帶顏色的漂亮瓷器。”
“哦,這麼神奇?”趙晤頓時來了興趣。
如果這兩樣瓷器是工匠燒製出來的,他最多是感慨兩句。畢竟是術業有專攻,瓷匠燒出再漂亮的瓷器,也是理所當然的。
可完全不懂制瓷的杜錦寧,卻突發奇想讓人燒製出了這樣的瓷器,用的是礦石,他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被杜錦寧說起來,他似乎覺得自己動一動腦筋也能叫人燒出這樣的瓷器來。
“所以,有些東西是一種很奇妙的,比如火藥,道士們把它創造出來了,咱們稍稍動動腦子,似乎就能把它的運用方向變上一變。”杜錦寧引誘著趙晤,打算潛移莫化的改變他。
趙晤年紀不大,今年都還沒到三十年,還是個青年。青年比起老年人來,思維更活絡,也更能接受新鮮事物,有闖勁。
杜錦寧遇上這樣的皇帝,自然要好好地給他洗洗腦。
化學、物理她學得不好沒關係,這世上聰明人太多了。她只要提供點思路,趙晤再拿根胡蘿蔔在前面懸著,她相信一定會有人能做出很多古代所沒有做出的東西來的。
化學在西方就是在鍊金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道士們在煉丹時能順手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