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山溝溝的所以不容於社會,那是因為如果大家都去鑽山溝溝,那麼社會責任誰來擔當?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歲。據錢穆先生考證,這一年,吳國侵伐陳國,孔子離開陳國,前往蔡國,一路上先後三次遇到四位所謂的隱者。第一次是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把一路風塵的孔子比作“衰德”之鳳,還告誡他:“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從車上跳下來,想和他聊聊,不料這位老兄卻“趨而避之”。遇到長沮和桀溺的時候,兩人正在田裡耕作,孔子命子路前去打聽渡口在哪裡,結果渡口沒問到,反捱了一頓訓。第三次是子路迷路,與荷條丈人相遇,丈人好心留宿,並展示了他中意的生活:“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講述了遇見荷條丈人的經過,孔子認定是“隱者”,命子路原路返回討教,只是丈人早已離去,不知何往。
日期:2014-10-06 09:24:23
【連載81】
這三次中尤以“子路問津”一遇,長沮、桀溺著實不客氣。錢穆猜他們可能是蔡國的遺民,“或抱亡國之痛,有難言之隱”[2]。當子路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長沮反問道:“趕車的那人是誰?”回答是孔丘。長沮說:“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長沮沒好氣地說:“那他知道渡口在哪。”子路復問桀溺。桀溺說:“您是哪位?”“晚輩仲由”。“孔丘的徒弟仲由?”子路恭恭敬敬地回答“是”。桀溺漫不經心地說:“如今這世道亂,就如滔滔濁水,到處氾濫,誰能改變它呢?你與其跟隨躲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隨躲避世事的人[3]。”——桀溺的意思把孔子外出尋找施展抱負的機會看作是躲避壞人——說完,繼續耕作,手不停歇。子路回來報告。孔子悵悵地嘆息說:“我們總不和飛鳥走獸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類的一分子又是什麼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會去求改變哩。”鳥有鳥的活動軌跡,人有人的活動範圍,“鳥獸不可與同群”實在是孔子對漠視社會責任的一種斥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