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0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5-08-11 16:15:43

正文更新:

在開篇筆者提到成功者必備的三項素質:野心、敢舍性和謀劃力。現在我們從先天意志和後天意志的角度來剖析下這三項素質的深層內涵。

第一項素質“野心”是和人性中具有侵略性和排他性的一面密切相關的。當嬰兒呱呱落地,其對外界的認識和理解都是跟著感覺走,這種感覺毫無經驗可談。我們唯一能肯定的是,嬰兒在追求一種愜意、舒適和自由擴張的狀態,這也是生理性意志最明顯的特點。由於沒有理性判斷的經驗,尚無思辨能力的嬰兒對外界的傷害是沒有概念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嬰兒毫無畏懼感地將小手伸向蠟燭上的火苗。當嬰兒感覺到痛楚後,這種向火苗伸手的行為將會跟痛楚劃上等號,條件反射式地深深刻入嬰兒腦中。這種試探模式將帶給嬰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經驗。我們都知道,智慧來自於經驗,尤其是失敗的經驗。在一個嬰兒成長的過程中,這種對外部環境的不斷試探和成敗教訓結合在一起,將會成為嬰兒建立後天理性判斷的基礎。

日期:2015-08-11 16:17:15

在討論人性善惡時,我們最常看到的一個例子,就是嬰幼兒自發地從母親手中搶奪食物,然後送進自己嘴裡。這個例子一直被人用來證明人性本惡,其實這種論斷,在筆者眼中完全是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善惡起自立場,而立場的分立是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為基礎的。比如,殺人是惡,殺人者要被懲罰,但戰場殺敵卻要被褒獎。這是因為,前者是一人敵,被殺者雖是殺人者的仇敵,但卻非國家和社會大眾共同的仇敵,殺人者和國家、社會大眾立場有差,所以要被懲罰。戰場殺敵殺的是萬人敵,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被確立的共同敵人,殺人者和國家、社會同屬一個陣營,所以殺敵會受褒獎。殺一人為惡,殺萬人為善,這哪兒說理去呢?或多少跟“竊銖者賊,竊國者侯”有點相同意味。無論如何,善惡論定跟立場分立是分不開的。那麼我們在討論嬰兒從母親手裡奪食是善是惡時,我們就不得不先考慮下嬰兒對母親身份是否有清晰地認定,對“子奪母食是種不道德行為”的道德規範是否有清醒認識。很顯然,兩種前提都不具備,所以用這個例子證明“人性是惡”完全是好事者的一廂情願。君不知,森羅殿上有楹聯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此處,結合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的訓誡細細思慮,便可知脫離立場和“意”去臆斷行為善惡者,當真其心可誅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