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5-03-08 20:33:16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舉個例子,法家認為“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定分止爭”,就是說對物資所有權的認定,只有在法律上確定了財貨的所有權,那麼這件東西才不會引起他人覬覦和搶奪,無主之物則不然。但是在現實中,有很多東西是無法明確地劃分所有權的,比如說兩戶人家的院落中間自然長了一棵樹,於是兩家為爭奪這棵樹的所有權開始打官司。法官該怎麼判呢?在理智的法官裁決下,無論將這棵樹判給誰都是一個昏招,且不說判給哪家依據都不充分。從感情上來說,這棵樹判給誰都會讓另一家心存怨恨,甚至在以後引發更大沖突,兩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這種昏招引起的後果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所以此處依據法律判給哪方已經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了,另一個任務是維護鄰里間的和諧關係,那麼唯有在律法之上輔之道德情理,方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遇到那種二桿子人家,就認定那棵樹,其他一律不在乎的情況也有。但是最理智的做法還是雙方各退一步,將樹分享,以圖長策。就像戲劇《三尺巷》中所述“千里家書之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時秦始皇”。

日期:2015-03-08 20:33:37

在這個例子中,道德是以法律的輔助者身份出現的,其作用也是調解利益糾紛,如果雙方情感需求也歸入利益因素,那麼道德對分配利益發揮的效力尤其大。但是當道德的輔助者身份反客為主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也就是說,道德再不是以分配利益為目的,而是跳出了常規利益的範疇,其本身成為了一種“特殊利益”,開始為了“道德”而道德了。道德作為特殊利益能反客為主是有原因的,如果說利益是物質流的鴉片,那麼道德就是精神流的鴉片。有句話叫“給予比索取更幸福”,道德以同情和換位思考為情感邏輯匯出的謙讓美德就是一種精神鴉片,雖然我將利益讓給了你,但是在精神上我是給予者,在情感和精神上我是佔取主動位置的。無論在物質上你比我富有還是貧窮,在這情感上,我永遠是賜予你恩惠的人。道德施捨能滿足人的精神飢渴,在主觀上讓人產生我是世界中心的錯覺,被需要和被肯定最容易產生存在感和這種主人翁意識,尤其是對弱者而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