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確能感染一個人,換了來武康前,紀友實在想象不到自己會是眼下這副模樣。
如今的他,與身邊那些少年營成員並無區別,麻布裁成的收口勁裝,腳踏芒鞋,腰纏一個竹筒水壺,肋上則挎著一塊木板。木板上鋪著一張紙,一邊行走一邊觀察周圍山河地貌,當隊伍中記裡鼓車響了一次,便將圖紙交到車上,同時換一張新紙繼續前進。
之所以會如此,並非他認同了沈哲子的理念,而是因為經辯輸給了少年營的同袍。那群進學不足一年,識字尚不過千的少年們,對義理的理解,反而超過了他這個名門之後!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幾天前說起,沈哲子帶領一批學員,製作一個腳踏的繅絲車,順口講了一下格物致知的概念。這卻讓紀友有些無法接受,認為沈哲子曲解經義過甚,繼而提出反駁。於是沈哲子便隨手點出一個少年,讓其與紀友進行辯論。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至於實現個人抱負的一整套理論。其中,格物致知是基礎。
沈哲子講述格物致知,是後世已經達成共識的一個概念,那就是推究物理,達至真知。少年營的學員們很快就接受了這一理念,並且認真恪守,透過實踐來獲取知識。
但紀友早受時下的儒義教導,並不認同沈哲子的理念。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