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31 09:38:35
但是施裡芬計劃也有其不足之處。第一,施裡芬要求進攻比利時,這必將引發英國的強烈不滿。比利時的中立地位是被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大國所承認的,施裡芬此舉必將使德國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挫。而且當時英德兩國因為海軍軍備競賽關係已經非常緊張,雖然英國出於共同遏制德國的目的調整了與法俄兩國的關係但英國卻並沒有對法俄承擔明確的軍事義務,也就是說英國在未來的戰爭中仍有可能保持中立。但施裡芬入侵比利時將很可能導致英國直接參戰,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英國的本土安全完全依賴並不寬闊的英吉利海峽,所以英國對於海峽對岸任何領土變更都非常敏感。英國是絕對無法接受德國佔領比利時從而直接威脅英國本土這一可怕後果的,所以施裡芬計劃繞道比利時迂迴進攻法國北部在政治和外交上並不可取。施裡芬顛倒了軍事和政治的關係,他忘記了克勞塞維茨的教導,“戰爭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2)。也就是說戰爭只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工具,是為政治目的而服務的,而不是相反,將戰爭置於政治之上,讓政治為戰爭服務。
第二,由於俄國將於開戰後6到8周內即可完成軍隊集結,所以留給德軍打敗法國的時間並不充裕,一旦德軍沒有能夠在6到8周內打敗法國並迫使法國投降,那麼德國將不得不面對極為糟糕的兩線作戰的困境。為了在這一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打敗法國,施裡芬計劃對德軍進攻計劃規定之詳細真讓人懷疑這不是一份戰爭計劃而是一份建築施工進度表。它要求德軍自開戰後第十二天前透過列日,第十九日攻下布魯塞爾,第二十二日進入法國,第三十一日到達提翁維爾——聖康坦一線,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施裡芬簡直就把比利時人和法國人當成了任他擺佈的木頭人,一向以戰略大師克勞塞維茨學生自居的他卻忘記了克勞塞維茨的教導,“戰爭是不確定性的王國”。作為戰爭的一方怎麼可能完全左右戰場的態勢,萬一德軍的進攻受阻怎麼辦?屆時德軍主力深陷法國戰場,而俄軍在東線則可真是入無人之境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