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他們萬分謹慎,前方和左右兩方都放出遠哨,吃飯就是啃些硬餅,喝些溪水,曉行夜宿,途中躲過了遼人三四撥遠攔子軍,眼看過了五回嶺,馬上到紫荊關了。到了紫荊關大軍修整一天,然後趁夜色快馬向東,直插番軍西大營後方,在易州、涿州、燕京間縱橫穿插,定可造出大聲勢,不論生死,也算是能不辱使命了。不曾想過易州西老鴉溝的時候,竟然在這山上遭遇到一隊遼人騎軍,沒奈何他只得下截殺番軍,一個不許走掉。
楊可世一夾馬腹,率領部下迎著番軍衝了上去。迎面而來的番軍只是仗著由高處俯衝的氣勢殺了過來,卻一個個滿面倦色、衣甲松斜,而且只是三個都的人馬,楊可世精神一振,十對一,如何都要將這些番兵都留下來。
楊可世一挺手中長矛,向對面那個番兵軍官刺了過去。
對面正是那個帶著五百人馬攻打無憂寨、死傷一百多人的遼軍軍官,他是久經陣仗的,從山上衝下,本來以為後哨報說的宋軍只是一隊宋軍硬探,潛入遼境刺探軍情的,可是他剛才籍著衝下來的那一眼,他就明白了,這不是硬探,這是宋軍至少三千多的精騎啊,別說他現在折損近一半了,就是他帶著五百騎兵,也沒有一戰之力啊。心裡打定主意,遼軍軍官也是大喝一聲,也挺起長矛,迎向來人。
兩杆帶著各自主人沉重膂力的長矛在空中碰撞在一起,“噹”的一聲悶響,長矛彈開,兩馬也交錯而過,不同的是,楊可世待戰馬衝力減緩後兜馬轉了回來,而遼軍軍官卻藉著長矛彈開的力,雙腿一用力,馬借人力,反而加速向下衝去。
軍官雖然可以加力衝出戰圈,可是跟隨他的遼兵卻只能邊戰邊退,這樣也阻緩了楊可世的追擊,索性一鼓作氣,和部下開始了對遼兵的拼殺。
一場短促的遭逢戰,根本就是毫無懸念,人數懸殊,兼且遼軍軍官已帶頭逃走,剩下的遼兵又顧忌山上的人衝下來,更是無心戀戰,被這些圍殺過來的宋軍紛紛斬落馬下,剩餘的拼力掙脫出戰圈,更不顧丟下滿地狼藉屍體,呼哨一聲,衝出來的遼兵只餘下幾十人,騎馬追隨先前逃走的軍官而去。
奇襲既然已不可能,就只能盡力追殺了。楊可世率兩千多名騎軍只有緊追遼軍,以圖能在逃走的遼軍報信前趕上殺掉,繼續他們的計劃,如果追殺不成,只得尋找時機,打亂番軍部署,造大聲勢,也好給河南岸的大軍贏得戰機。
這幾十名遼軍先是在無憂寨被打的惱怒不已,接著又莫名其妙的遭遇到宋軍,被楊可世的精騎又一陣猛打,又驚又累,原以為能憑藉高超的騎術甩脫這些宋軍,偏偏這幫南朝騎軍騎術甚是不弱,一個個又彪悍勇武,從山下一直咬著不放,直追了有半個時辰,更可怖的是這些宋軍精騎竟然能像他們一般在騎行時張弓射箭,幾十個遼軍,就像被遼人追趕的野兔一般,不時的還被射殺兩個。
前方便是易州城了,灰褐色的城牆已經能看得清楚了,又累又渴的遼兵卻已經絕望了,一路逃來,現在也就剩下是來個人了,胯下戰馬更是沒有了力氣。
眼看漸漸被後面的宋軍追上了,有的遼兵索性也不跑了,有的更是累的從馬上跌落。後面的宋軍眼見這些遼兵跑不了了,也放慢了馬速,準備完成這最後的襲殺。
一陣悶雷一般的聲音逐漸由小變大,雖然細微,卻讓在場的人都敏感起來,這聲音對於拼殺計程車兵來說太熟悉了。馬上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停了下來,向聲音的方向張望,只見東方遠處一方旗幟也由小變大,一大隊騎兵漸漸從遠處地平線下冒了出來。一排排雪亮的刀槍高揚著,揮舞著,漸漸清晰。
在這緊要時刻,大隊遼軍救兵殺過來了。很明顯,是逃走的那個軍官及時向遼軍報了警。看旗號,正是遼軍西路軍,蕭幹麾下的先鋒軍蕭和尚所部。
原來遼人先鋒轄下的遠探軍,與別部人馬不同,遠探軍雖是遼兵精銳,可主要還是查探敵情,遇敵能打則打,打不過則快速離去,絕不因脫敵逃回獲罪。遠探軍將前方軍情通知後方主軍,由主將再做決斷,迎敵軍而上,一舉殲滅。這次攻打無憂寨的騎軍軍官見情不妙,知道硬拼不得,所以藉著與楊可世一合之戰,先脫離戰場,趕回大營報告阿古哲戰情,故而先鋒統制阿古哲才能及時趕來。
先鋒阿古哲帶著剩下的四千騎兵,前面百十名騎軍一字排開,向追趕過來的宋軍迎面撞去。被追趕的那十多名騎兵奮起最後一絲力氣,縱馬從蕭和尚的四千騎兵閃開的一條縫隙中穿了過去,一點也沒有阻礙阿古哲率領的騎軍的速度。
雙方的騎兵都手執兵刃,又都是氣勢正旺,毫不退縮,找準對手,衝到一起,廝殺了起來。遼軍的騎兵和後世同為遊牧民族的元朝騎軍的戰術不一樣,元軍是兩翼襲擾,等待對手陣勢出現頹勢,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遼軍的戰術則是比較原始的硬碰硬,沒有完全把騎兵機動靈活的優勢發揮出來,遇到宋軍騎兵,都是和宋軍直接拼殺。
楊可世手下盡是西軍中騎軍精英,又是乘勝而來,鬥志正盛,在楊可世帶領下,與遼軍逐個激戰。楊可世使一杆長矛,左突右衝,長矛過處,無一合之將,楊可世親兵四散在楊可世周圍,即避開楊可世長矛範圍,又能及時護佑楊可世遭受側方偷襲,掌旗小校緊跟在楊可世馬後,楊可世所率精騎也個個如狼入羊群,勇猛絕倫。
宋軍都是置之死地的處境了,所以都是奮力廝殺,不論來敵多少,絕不後退,以兩千多人,又趕了幾十里路,現在拼殺阿古哲部的四千生力軍,依然是殺得遼軍左右招架,不是敵手。遼軍吃虧在大意在先,以為兩千多宋軍,又是幾十里路跑來,肯定是輕鬆殺敗。可是事實完全不是他們想的,這支宋軍實在是太強悍了,隨著廝殺繼續,遼軍死傷大增,反而宋軍卻仍是如剛才一般勇猛。
阿古哲見楊可世如此彪悍,抽出鐵羽箭,立馬站定,瞄準楊可世心窩部,弓如滿月,箭似流星,疾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