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一場戰爭。
1948年下半年,三年內戰已步入收官階段,我軍在南方各省的進攻呈摧枯拉朽之勢,敵軍則無心戀戰,紛紛想從臨海逃入東吳轉而逃往那個孤零零的海島。
潤澤會戰因此打響。
攻下敵軍重兵防守的潤澤,便可切斷南方數省殘餘兵力的退路,只能在四面八方我軍包圍下束手就擒;反之攻不下的話,攻城軍隊則受到前後夾攻,處境堪憂。
負責鎮守潤澤的是黃埔名將左潮光,老蔣嫡系部隊,整編師全新美式裝備,是經歷三年內戰沉重打擊下還能保持建制完整、士氣高昂的部隊,不消說也是老蔣處心積慮部署的結果。
左潮光叫囂的口號是:守到1950年!
當時敵軍內部評估按東海沿線防守和撤退速度,1950年左右能撤出所有戰鬥編制軍隊。老蔣在撤退線路也確實安排了最精銳部隊,很有信心做到這一點。
我軍這邊也考慮到潤澤是塊硬骨頭,安排了兩個師成猗角之勢,相互呼應配合攻擊。
潤澤硬在何處?除了對手裝備精良、有誓死守城的決心外,阡陌縱橫的河道給規模作戰帶來難度。這兩個師是從雙江、朝明那邊戰場調來的,攻城習慣於挖坑道,一直延伸到能手擲爆破筒的位置,對方炮火再猛烈也無計可施。
然而潤澤這邊挖不了坑道、戰壕,土質潮溼鬆軟,一挖就塌;就算勉強挖開接踵而來的滲水又成了大問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