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閱部隊的透過,只引得周圍圍觀的老百姓發出了陣陣喝彩之聲。待到一個規模不大的百人方隊透過時,張金生便於一旁輕聲說道。
“陛下,現在透過的這支方隊,都是西南山苗土官子嗣,他們受命進入講武堂學習,將來會在軍中長期服役。”
張金生的話,讓朱明忠笑道。
“他們也是大明人!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麼山苗土官。”
儘管將土官子嗣招入講武堂,進入軍隊服役,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質子,但是另一方面,相比於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現在大明對待西南山苗是寬容的,儘管“改土歸流”是大明的即定國策,但是另一邊,在西南現在大明講究“山內為苗,出山為漢”。換句話來說,生活在山區、部落內的苗人、土人,只要接受教化,願意出山生活,就是漢人,而且山下的官府也給予各種寬鬆的政策,尤其是在租種官地上,給予他們種種優惠。正是一系列寬鬆的政策規定,吸引著大量受頭人壓迫、奴役的山蠻苗夷主動的走出大山,溶入了中原大地,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漢人一樣安心勞作,他們同樣也被視為漢人的一員。
事實上,而今的大明朝,在西南從不承認“山蠻苗夷”,而是將他們視為漢人的一部分,“山內為苗,出山為漢”的政策方針,為西南諸蠻的教化提供了基礎。
當然,寬鬆只是針對那些願意教化的,對於膽敢襲擊漢民的山蠻部落,大明官府同樣持以鐵腕,動輒滅其族,一邊是寬鬆的歸化政策,一邊是鐵腕,如此相輔相成,最終為西南的教化鋪平的道路,儘管現在同化政策才實施二十年,西南的教化程度,卻超過過去兩百多年間,畢竟,這是大明歷史上,第一次由官府主動派出教師興建學校,派出奉祀興建“聖廟”,這些都是為了推行教化。正是在持續十幾年的努力下,西南的教化才會有條不紊的推行著,再有幾十年的時間,所謂的山苗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