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在十幾個水力鑽床的使用可以加快銃管的改制,但是並不意味著燧發槍的製作會那麼順利,畢竟那些工匠只是剛剛接觸燧發槍,雖說它的結構很簡單,但是總有一個由生到熟的過程,對此朱明忠非常清楚。
“有2500支了?嗯,可以發下去了!先練一個營再說,嗯,速度跟不上沒關係,可以再招一批工匠過來,人多了自然乾的更快,嗯……”
話到嘴邊,朱明忠突然想到了工業生產標準化的起源,不也正是因為火槍的製造嗎?18世紀末惠特尼簽署了一項與美國政府的訂單,承諾在兩年之內生產出1至1.5萬支火槍。在當時,整個美國軍方一年能夠生產的火槍只有300多支。一些人認為惠特尼的信誓旦旦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的表現,但他迫不及待接下訂單的實際原因則是為了錢,他當時已經因為軋棉機的訴訟而傾家蕩產。政府訂單卻是如此得誘人,按照協議,生產商在接下訂單後,就會即刻獲得5000美金。
不過,要在兩年內生產1萬多支槍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當時,槍支製造的工藝極高,完全手工製作,槍支製造的速度完全取決於一個工廠的工人規模。另外還有個麻煩的問題,每把槍都由一個工人來製造,它們因此有自己獨特一體的設計,一旦出現故障,將要耗費巨大的時間重新打磨、修繕,返修速度極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