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一般來說,只要擁有嫡長子身份,即使他資質偏低,平庸無能,但只要沒有特別的意外發生,也能順利繼承皇位。
在中國傳統社會,皇位繼承人選是關係國家政局穩定與否的重大事件,也即所謂“國本”問題。那麼,究竟應該採取“嫡長子制度”還是“選賢與能”的標準確立嗣君,一直以來就成為困擾最高統治者的最大難題。
到了明朝,在朱元璋的堅持與親身作則之下,有明一代的皇位繼承,嚴格遵循嫡長子皇位繼承製,也就是人所共知的十六字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不過,明朝的帝系偏偏也出過一些意外。按照高務實前世的歷史來說,在明代十六帝中,帝繫有過三次變更。
第一次變更在靖難之役後,帝系由朱元璋長子朱標和長孫朱允玟一脈轉移到皇四子朱棣一脈,開啟靖難之役後的永樂時代;
第二次帝系變更因孝宗之子武宗沒有子孫繼承皇位,帝系從孝宗一脈轉移到其弟興獻王一脈,由興獻王之子即帝位,即世宗嘉靖帝;
第三次變更因熹宗諸子夭折,沒有子嗣繼位,帝系由熹宗一脈轉移到同父異母的弟弟信王一脈,即崇禎皇帝。
此外,在英宗和景帝之間還出現過兩次波折,“土木之變”中英宗被俘,大明朝廷群龍無首,形勢異常危急。奉命監國的鄴王被大臣擁立為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封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帝系由英宗一脈轉移到景帝一脈。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