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異族遊群徹底打怕打蔫兒後,翟鶚領三旅回到岷江一帶駐紮,沿江耕田漁獵,飲馬江邊,設立據點以防僚人訖人的滋擾侵犯。岷江因為翟鶚的駐軍飲馬,因此得名飲馬河。在後來的古蜀帝時代,因為岷江河道的有效治理,郫邑溫江的農耕條件大為改善,耕地平整肥沃,水稻在郫邑溫江成片種植,每到秋收時遍地金黃,兩地為古蜀時的產糧聖地。農田的灌溉水和飲水皆仰仗飲馬河,飲馬禦敵,依江以耕,秋收金黃,顆粒歸倉,飲馬河逐漸更名為金馬河。江安河之謂也是來自古蜀帝時期,江水不過,是為江安!雖然僚人訖人等時有來犯崇州溫江一帶,但大都悻悻而歸。自此,古蜀地流傳了許多關於魚鳧王激戰僚訖的故事和傳說,其承載了古蜀民對其先人的幾多敬重和懷念!
成都平原異族之患漸漸因為翟鶚的強勢和古蜀力量的強大而逐漸平息,翟鶚也繼承其兄鉉鸓之志,繼續強化神王權勢和威懾力,同時加強和細化了食官和平民管理條例,在平原上的大族內統一用古蜀語,並用簡易的圖符制定了族章、條文,用以做簡單的區分和指代。翟鶚命食官對進行成都平原人口進行大致統計後(此時平原上近4200~4500戶,人口20000~22500之間),決定軍旅實行兵募制,參加兵募有相應的糧食補助。
翟鶚後期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力推青銅神桑和神王銅像的製作。但此時四川盆地內還沒有發現淺表性銅礦,銅器所需的銅礦主要來自滇東北的古東川地區。因銅礦的需求量太過巨大,如果將銅礦運回三星堆冶煉鑄造,來回運輸路途遙遠,時間漫長,艱辛難言。面對這一棘手問題,翟鶚和諸族族長、祭工商議後,最終將銅像、神桑所需的銅錠先在古東川由杜氏一族負責銅礦粗冶煉,再用馬牛將銅錠的半成品經西南商貿通道馱回三星堆城。在馬牧河邊的鑄造冶煉區,由青銅工匠負責神桑和神王像的制模、做範、澆築、脫模、打磨、組裝等。其他一些小型簡易的銅製器件則直接在古東川製作完成,然後將成品馱回成都平原。此時的青銅器匠主要是夏氏器匠和古蜀器匠,三星堆銅器的工藝和二里頭的銅器有些許相似之處。此時古蜀的青銅鑄造技術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比夏時期青銅技藝顯得更為成熟,足以媲美殷商後期的青銅製作水平,主要體現制模、做範和曲面曲線造型的工藝水平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