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趙充國提到的餘吾水之戰,仍任命上次天山戰役的敗將李廣利實在讓人奇怪,因杅將軍公孫敖的任命也是不合適的——據霍光所知,公孫敖獨自領兵從未勝利過。
“李廣利、商丘成、馬通、馬何羅之輩,焉能與今日諸位將軍相提並論?”
不是霍光驕傲,孝武時雖名將輩出,但今日眾人也不遜色。
任弘、範明友、趙充國、傅介子,是他挑定的四位大將,哪怕是領軍最少的傅介子,都在赤谷城之戰裡證明能獨當一面。
而在之下,亦有新封列侯、關內侯的任宣、張千秋、甘延壽、辛慶忌、趙漢兒、奚充國等一大批人。
這麼一數,果然有許多人是追隨任弘立功受封的,這也是霍光匆匆將任弘調回來的原因,此子太能立功,再讓他在西域待上兩年,恐怕又要回饋朝中幾個列侯,若如此,則任氏舊部黨羽,要趕上他霍氏了。
大將軍如此堅持,趙充國也沒有說下去,畢竟他本人是不懼戰的,當年東天山之戰,雖然嘴裡罵著李廣利,但當漢軍被圍時,也是他站出來率部突圍。
尚書檯七人中,或諛從,或附和,或屈從,倒是一介文官的杜延年堅持到了最後,肅然長拜:
“大將軍,此乃危國之舉,絕不可行!”
杜延年即便知道大將軍這麼做的原因,亦劇烈反對霍光將戰爭提前的打算。
因為他身為御史大夫,又得以參加中朝集議,很清楚帝國的經濟執行狀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