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中書門下省先以招討行營幕府的名目,部分前往東都洛陽,既可便利指揮對關東叛鎮的戰爭,也方便調運江淮東南的漕運,這是對的,況且而今西蕃勢力已敗退回高原,關中的地位也不如先前那樣緊迫重要——然後再慢慢把所有政務機構遷往洛陽,並恢復皇帝的宮苑,讓皇帝在長安和洛陽間來回遷徙好了,實際就是真正分割掉政統和道統——以後皇帝便主持私家宗廟祭祀,及部分國家禮制就好,皇帝敕格的力量要被削弱,而宰相的堂牒和制定的刑律,才是國家應該遵循的法令。
但若是把政治中心遷往洛陽,必然會招致關中大貴族大官僚及宦官集團的反對,不過高嶽還不怕應付不了這些人,高嶽怕的是:韋皋的態度。
聰明如韋皋者,不會不懂,劍南和關中是聯結為一體的,劍南便是關中的大後方,所以自唐以來,皇帝一旦有難,大機率是要逃去蜀地的。反過來說,一旦洛陽成為新政核心,關中便會失落,劍南地位也會隨之失落,所以此事韋皋可能不答應。
然而韋皋若是答應,高嶽則更加擔憂:
“敬輿,要是你我此後皆在洛陽處斷政務,城武雄踞蜀地三川,相距過於遙遠,一旦三川自立的力量形成......”高嶽的意思,是對事不對人,就算韋皋沒有這樣的想法,但形勢擺在那裡,不會屈從我們的主觀意願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