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的同志,根據患者腳踏車上的鋼印號碼,在密密麻麻的登記本上,終於發現了一個叫張建勳的名字,是龍吉縣雙堡村人。
深夜十點多,蓬州縣公丨安丨局領導又透過雙幫縣公丨安丨局雙斧鄉聯絡,回答是查無此人。
蓬州縣公丨安丨局又派人連夜驅車奔赴雙堡村,經多方查問,發現了一個叫張建功的老漢,到蓬州縣城趕集未歸,全家人正在著急呢!
經仔細核對,這個過去曾經用過建勳名字的張老漢正是患者。
當患者家屬連夜趕到蓬州縣人民醫院,看到幾位同志仍在病人身邊時,眼裡湧出了感激的淚水。
後來,經派出所同志幫助才知道,他們是白家屯的白玉明,西關街的汪東方,南丘村的劉小喜,後寺溝的冀二民,和東街村的王二炮。”
這篇文章的署名是朱友康,這篇新聞報道刊登9月17日的新州日報第四版,旁邊還加了編者的話。
文章篇幅不長,但是,在社會上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
後來,朱友康發現,不僅文學創作重要,新聞稿件也很重要,它在弘揚社會正能量,樹立文明新風等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重大影響。
從此,朱友康的新聞稿件又多了起來,並且一發而不可收。不僅新州日報,其它報刊也有發表。
時隔不到半個月,朱友康書寫的,反映家鄉南丘村農民朱喜茂,實行生產責任制以來,為生產小組修理水泵,維修電機,安裝澆地機器裝置等,大公無私行為的報道——《南丘村裡的“老黃牛”》,10月12日再次登上新州日報。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