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雲說出了糧食的問題,這是困擾了中原人上千年生存關鍵,也是反擊草原部落的一大制約。
因為任何大型戰役,動輒數月,需要的糧草消耗都太大了。
古代的糧食產量很低,粟米、稻穀、小麥等,一畝產五六石上下而已,與後世的產量相差十倍。這是因為古代的耕作糧食品種、肥料、除蟲等技術都很落後,所以產量比較低。
後世因為雜交水稻、培育技術等突飛猛進,科學發展,產量才會有了五倍、十倍的提升,使得中原人不會在災旱年被餓死了。
不要覺得餓死人只是少數,其實在唐宋元明清,甚至近代、後世,都在歷史中可以看到:“天災,餓殍遍野”這種記載。
“陛下,真的會有能夠在草原苦寒之地生長的主食嗎,而且產量又巨大?”溫博彥、長孫順德等人都好奇詢問,有些難以置信。
隋唐時期,還是以農耕五穀,稷、麥、稻、黍、菽為主要農作物,其它主食物,還沒有聽說過。
羅昭雲想到了土豆、玉米、紅薯等幾種作物,最適合在苦寒帶耕作,不需要像水稻、小麥那樣,需要更多的水分,以及氣候適度的要求。
“有,但是,這種耕作物,種子並不在我們中原,也在番邦,在大洋彼岸。”
“在海外的番邦?”眾人都是一驚,有些聽不懂了。
羅昭雲以前是理工科男,後來轉讀了歷史學的碩士,對這世界地理也有所瞭解,知道中國古代都實行海禁,因為船舶的技術有限,在隋唐時期,只有扶桑國僧人渡海來大陸,很少有大陸人航海下西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