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來京師也有好幾個月了,趙昊依然距離大明的頂層過於遙遠。
當沒有史料支撐時,他自然無從去探究,隆慶二年的殿試,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故。
何況,那也不是他該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測出,考生成績大面積起落,肯定不是因為文章質量引起的。
因為會試閱卷時,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經過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審閱斟酌。能被中選的文字水平都沒問題,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說過,中式舉子們基本上對國政一竅不通,寫出來的殿試文章也大都是鸚鵡學舌,閱卷官們基本上還是以文字水平來評判高下的。
加之殿試的閱卷只有兩天。所以讀卷官們既沒能耐、也沒必要,去改動會試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當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導致。
又因為涉及變動的人數實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關係、通關節所致……要是能有這麼多舉子,能走通國家掄才大典的關係,那大明朝亡國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便是策論的觀點了!
通常為了保險起見,中式舉子們都會採取官場上流行的觀點,來作為對策的核心。
因為他們還沒踏入政壇,所以閱卷大佬們不會笑話他們人云亦云。
反而貿然出奇會給大佬們,留下不夠穩重、譁眾取寵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論卷中的觀點,大部分都是大路貨的陳詞濫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