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隆慶二年戊辰科的殿試策問“外攘內安之道”。凡四百二十字,開宗明義曰:“君天下者,興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務本重農,治兵修備,乃其大者”,即君主當以重農興兵為急務。隨後連提三個問題,即如何使人民歸本務農?如何行屯鹽之法?如何抵禦異族侵擾?透過這三個問題,也能看出隆慶皇帝的水平,並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麼菜,還是可以切中時弊的。
然而對於呈上的卷子,隆慶都不能滿意,認為其文必稱古、太過空泛,像極了那些只知高談闊論的清流之言,十分不喜。這跟皇帝在潛邸時,曾受教於高、沈、張三位務實派名下有關,雖然稟性難移,但耳濡目染之下,還是喜歡實務、多於清談。
於是他命人將其餘的卷子取來,以百年不遇的毅力,一份份的閱讀起來,終於在快到中午時,看到一份十分可心的。見其文言:“臣聞帝王之涖天下也,必安攘並舉,而後可成天下之至治;必明斷並行,而後可收天下之實功。”皇帝甚喜,便繼續看下,但見其文洋洋灑灑,共四千餘字,對皇帝所提的三個問題,都作了嚴密、詳盡的回答。
他針對當時許多人離開土地,“遊惰者多,歸農者鮮”的現象,提出一家之言:“欲驅天下之民皆力於本,其道無他,唯貴谷粟、履畝而正界矣。”也就是要提高糧食價格、並對天下的土地進行清丈,抑制了豪強地主的侵併。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