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中,有兩種巧奪天工的修復手段——織補與裝裱。
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則真實的國際趣聞。眾所周知,織布機的幅面有多大,生產出來的布料就有多寬,想製成更大的紡織品就得透過縫接,哪怕裝飾的再好也能看出來。當時中國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最大的一張主桌,桌布全展開有五米多寬。
有一次外交國宴上,在座的一位外賓也是一位紡織專家,注意到了這塊桌布,甚至不顧失禮站起身來繞桌一週仔細觀察,也沒有看出絲毫的縫接痕跡,就是一整塊布,花色圖案渾然一體。
他驚訝的問:“我沒聽說世界哪個國家上這麼大的織布機,難道中國能生產?”當時先總理笑而不言,其實奧妙就在於兩個字:織補。
織補在古代絲織工藝品修復中是最重要的手段,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至於裝裱的故事就更多了。晚清時期紫禁城裡的太監偷皇家收藏的字畫,當然不可能整幅帶出來,而是將畫紙揭下、撕碎、揉亂,看上去就是分辨不清的廢紙,混在垃圾中運出宮。然後找到琉璃廠一帶字畫店的裝裱高手,可以重新裝裱修復如初,就算有細微的缺損之處,可以用同樣紋質的宣紙補繪,看不出痕跡來。
這還不算難度最大的,現代文物保護專家對一些古經卷的修復那才讓人歎為觀止,很多古經卷的原貌已經根本無法辨認了,卷在一起就像一團焦炭一碰就碎,需要用藥水泡軟揭開重新裝裱,甚至在高倍放大鏡下用竹針一點一點挑著碎片拼裱,然後恢復經卷原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