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是對居住在臺灣平野地區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早在漢人移民前往臺灣拓墾、定居之前,臺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基隆一直到恆春,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社會群體居住著。
這些比漢族更早定居於臺灣平原地帶的不同社群,由於和漢群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臺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而之所以取名“平埔”二字的原因為“平埔”即“平地”的意思,與高山番(族)作為區別。
後世由於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因此對於平埔番的分類相當的不一致,有分為7族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各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又以凱達格蘭(Ketagalan)、噶瑪蘭(Kavaraw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zehe)、巴布拉(Vupuran)、巴布薩(Poavos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iya)、以及馬卡道(Makattao)等幾支屬於公認較大的部族。
不過就當時而言,平埔番各族並非聚族而居,而是分散在一個個獨立的“社”內,各“社”的族民也不以本族的名字相稱,而以所在的“社”作為自己族群的名字,譬如位於日後臺中地區的道卡斯(Taokas)族的大甲東社、大甲西社的原住民就自稱自己為“大甲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