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辛亥革命歷史,發現忽略了一個身影:“硬骨頭文人”魯迅。當時他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辛亥革命那年,他才30歲),但是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染指革命。
是不是他找不到革命隊伍、苦於無法加入?
非也。革命隊伍就在他身邊,辛亥革命的大本營設在日本東京,而魯迅當時就是中國留日學生一員,加入革命無需翻牆就可實現。甚至魯迅還受到革命動員,但他最終還是避開了革命黨,選擇不革命,這是為什麼?
提起魯迅,不能不提他的同窗陳天華,對今天中國大陸年輕人來說,陳天華似乎是遙遠而生疏的名字,其實他離今天並不遠,他的名字在海內外迴盪百年,其影響不亞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在日本大森海灣投海自殺,他在臨死前留下的絕命詞震驚了當世。他的死,給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極大觸動,其中就有周樹人(魯迅)。陳天華死時年僅31歲。而魯迅當時只有25歲,他已在日本留學了三年,在中國的留日生群中,幾乎沒有魯迅佩服的人,然而陳天華卻令魯迅汗顏。
他們是兩種不同的文人。
陳天華雖被譽為“革命黨之大文豪”,但陳天華不同於一般文人,他不是光說不練,而是大膽踐行,實言實行。
在言論上,他鋒芒畢露;在行動上,他比日本武士道還武士道——重義輕死,“遇可死之機會而死之”,只要能達到喚醒民族精神的目的,不惜以身相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