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初期,海上走私是被朝廷嚴厲禁止的,參與走私的商人不但要面臨海上嚴酷的自然環境,而且還要小心避開朝廷的水軍,一不小心就可能賠上身家性命。所以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走私的利潤豐厚無比,但是初期敢參與走私的,無一不是膽大包天的亡命之徒。
想要完成走私,光是靠走私商人是不行的,必須有人給這些走私商人供貨以及收購走私來的貨物,所以也就出現了供貨商和收購商,但是這兩種商人擔心受到走私的牽連,因此剛開始時,他們與走私商人的接觸都是很隱秘的,甚至很多人都會刻意的隱瞞自己的真正身份,為的就是萬一那些走私商人落網時,不會把自己牽連進去。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所以走私這個行業慢慢的形成了走私商人與供貨商、收購商經緯分明的情況,其中供貨商和收購商間接參與走私,自身所承擔的風險最小,所以從走私中分享的紅利也最少,而走私商人承擔著走私過程中絕大部分的風險,因此分享的走私紅利也最多。
本來上面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上百年,但是到了孝宗皇帝時,海禁已經完全鬆弛下來,走私商人透過錢財開路,買通沿海州府的官員,同時他們自己背後的勢力也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使得各級官員都對治下走私的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海邊的衛所也與走私商人同流合汙,為走私提供種種便利,走私幾乎是以一種半公開的形勢大行其道,走私商人除了要承擔海上的風險外,其它和普通的商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