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後,開科舉之道,讓讀書人專事科舉,以至文武殊途。到了宋,明兩朝,有感於唐朝末年,軍閥割據,所以朝廷上下講究以文御武。讓讀書人專門去讀書,不要學習武事,而專門讀書好了,打戰的事專門由武將擔當。
習文不習武的讀書人,就容易喪失漢隋以來一直傳承的尚武精神。
尚武並非是去讓人去和別人持強鬥狠,而是透過競爭,來培養男人心底的血性。而一個讀書人失去血性,只有兩種樣子,一種是懦弱不敢當事,大事臨頭做縮頭烏龜,沒有擔當,還有一種就是在現實中透過牢騷,抨擊各種不公,以這種挑戰權威的方式,來假裝自己很有血性。
一直被後世視為先進的科舉選拔之制,但最終反而成了毒瘤。科舉制事實上還不如漢唐時,以察舉制,徵辟制選拔方式,雖然士族門閥壟斷了人才資源。但至少貴族世家中男子,培養方式下一代的方式不會偏科。
當然李重九反對科舉制,而並不是要廢除科舉制,眼下士族力量空前強大,不用科舉制的方式,無法將選材大權把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從國家利益上來考量。
只是他將科舉制取材方式改一改,改變隋唐明清單單以文取士的陋習,同時給讀書人第二個出路,就是入講武堂學習,有了這條出路,讀書人就不會只在讀書科舉之路,也可以文武兼修。李重九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培養讀書人的尚武精神。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