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部 大明山現 日月旗揚 第187章 反清地下黨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地處南國的廣州雖然是冬天,但是天氣依然暖和的很,也就相當於北方的初秋,太陽曬在身上暖洋洋的,極是舒服,實在是廣州一年當中最好的季節。

但是現在的廣州城內外,忽然有了一種寒冬將至的味道。廣州南關最繁華的街道上面,行人減少了大半,店鋪都在紛紛關張遷移,珠江上面的西洋帆船也比秋天的時候少了約三成——原來廣州閉關在即,中外商家都已經往靠近香港的九龍而去了。

一輛稍顯陳舊的馬車,轟隆隆地壓過日漸蕭條的街道,轉到了廣州南關附近一處不起眼的巷子裡面。

巷口擁著不少辮子盤在頭上,衣裳破破爛爛,面孔上面不是麻木就是憂愁的漢子,一看就知道是剛剛從廣東鄉下來省城找條活路的莊稼漢。這些年來,壓在廣東農人身上的擔子加重了好幾倍。先是籌措鴉片戰爭的賠款,這筆額外的攤派還沒有到頭,各地的勸捐局又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名為“勸捐”實則卻是一項針對全省田畝、商鋪、貨物的新稅收,所籌款項也不是用於辦海防,而是用來擴編八旗新軍,設在廣東的洋務衙門的經費也從這海防捐裡面支取。每年約莫要向廣州將軍府和洋務衙門上交一百一二十萬兩白銀,不過各地勸捐局收取的“海防捐”卻肯定超過兩百五十萬兩,幾乎同粵海關的關稅持平。

如此重壓之下,廣東農人自然難以承受,破產失地者,不計其數。好在廣東地處沿海,又是天高皇帝遠,海禁素來鬆弛。廣東民人一直就有下南洋的傳統,現在更是許多升斗小民的唯一活路。不過這“苦力貿易”畢竟是犯了大清律,不能見光,所以廣州城內外可沒有公開的“勞務輸出機構”,都是由洪門堂口負責招募破產農民,然後再“轉賣”給南洋行,用廣船運他們下南洋謀生的。而這個巷子口擁著不少苦漢子,裡面必然有某個洪門堂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