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卷 第九十七章 心中情,畫中人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元宵節過後,唐太宗李世民發下了改元“貞觀”之後的第一道詔書,命高官議事都需要帶諫官,特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便要立刻進諫。接著又命令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等人重新議定律令。

對於李世民讓命高官議事帶諫官詔書,李恪很支援。李世民能夠開創“貞觀之治”很大一點就是大唐官員高效的辦事效率和清正廉潔的官場風氣。而李世民的詔書,從根本上解決了大臣們一言堂的現象,同時也解決權臣誤政的問題。而廢除肉刑,則標誌著古代司法刑獄方面的進步和完善,李恪更加贊成,如此才能在今後不斷的更好的促進大唐司法的客觀和公正。

李世民的詔書下了之後,唐行政部門便開始積極的行動起來,而新軍的問題也提上了日程。但是,李恪的生活卻過的極為逍遙,每天除了翻看研讀《論語》之外,就是習文練武,練習書法。

對《論語》李恪有著自己的想法,後世的人們對《論語》的理解並不是真正的,能夠完全代表的孔孟的思想。因為,他們看的都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註解的版本。而朱熹註解就絕對爭取嗎?李恪自己在看完唐朝以前的註解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朱熹的註解不敢恭維。

在南宋以前,四書並不用他的註解,自有了他的註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尊朱熹為先祖,自然而然就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時且必須用朱熹的註解。因此,六七百來,所有的四書五經,孔孟思想都限制在他“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取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很多問題如果按照李恪等唐人的角度來講,他的註解只能參考,不能完全相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