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爹啊,俄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飛機!”
在位於華沙城區的一處陣地上,戴著德式鋼盔的官兵們無比驚詫地抬頭望天,吵雜的轟鳴聲中,一波波橄欖綠色的作戰飛機就像是海浪一般湧向西面,恰逢先前出擊的機群返航,兩者以不同高度安然交錯,形成了真正的遮天蔽日之勢!
蘇德戰爭的第三天,進攻方在規模上的優勢依然十分明顯。
蹲在可以俯瞰戰場的教堂閣樓而不是觀察位置更好但難以脫身的鐘樓,奧利弗·斯考布正默默擦拭著自己的毛瑟狙擊步槍。對於天空中數以千計的蘇軍戰機,他偶爾看上一眼,深褐色的雙眸中滿是糾結——舊沙俄帝國窮困潦倒,而一個遭到列強封鎖的蘇維埃國家,怎能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內擁有數量如此龐大的技術兵器?懸殊的規模,德國還有機會扳回局勢麼?
對於政治尤其是國際政治沒有任何研究的神射手,自然不會知道蘇聯是從1934年,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上臺的第二年起著手應對重新籠罩歐洲的戰爭陰雲。為了抵禦東西兩線的潛在之敵(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威脅也日漸增加),蘇軍在應付全面戰爭這一思想的引導下開始大量增加飛機和坦克的產量,並大規模武裝軍隊。短短几年時間裡,紅軍的總兵力擴大了一倍有餘,在1939年時已經擁有2.3萬輛坦克和1.5萬架飛機,超過了其他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不過,這些突擊生產的技術兵器一方面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另一方面,由於蘇軍高層的戰略偏好,坦克和飛機在技術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缺陷,直到德軍閃擊波蘭、橫掃西線之後,斯大林和他的將領們才根據最新的戰爭形勢進行了裝備思路的調整改進,T-34、KV-1以及伊爾-1、米格-3、伊-2等更為先進的武器都是在1940至1941年間投產的,按照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這些新式武器將在1942年形成絕對的數量優勢——可惜的是,德國在1940年底就已經基本解決了不列顛問題,阿道夫·希特勒絕不會無所事事地乾坐一年,對此蘇聯人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