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國家在歷史上都有過自己的輝煌時刻,西班牙也不例外。
1492年是這個輝煌時刻的開始,在這一年,“天主教雙王”領導下的西班牙王國佔領了格瑞那達,徹底完成了“光復運動”。也是在這一年,熱那亞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女王支援下,率領著他僅有三隻船的艦隊,向大西洋彼岸進發。
正是在這兩個事件的基礎之上,一個前所未有的西班牙帝國,囊括了伊比利亞半島、幾乎整個美洲大陸、菲律賓、尼德蘭、米蘭、西西里、撒丁島等地的“日不落帝國”誕生了。那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第一大國,第一帝國。
然而,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當腓力二世的“無敵艦隊”在英國海軍和暴風雨的雙重襲擊之下損失殆盡時,這個帝國的太陽也開始落下了。1648年,尼德蘭獨立;1714年,割讓弗蘭德爾、米蘭、撒丁、甚至直布羅陀;19世紀初,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將帝國趕出了美洲大陸;1899年,當美國人將西班牙王國的版圖幾乎完全趕到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候,這個昔日的龐然大物已經徹底地淪落為了歐洲二流國家。歷史鑄造了一個國家的國民性。輝煌和沒落鑄就了這麼一代西班牙人:他們的體內仍然流淌著羅馬人、哥特人、基督徒和摩爾人祖先的血液,但他們需要近代文明的滋潤;他們渴望這個祖國興旺,然而卻並不帶著信心。分裂的原動力深藏在西班牙的深處:在經濟上,在政治上,在社會上。安東尼奧?馬查多痛心地稱之為“兩個西班牙”。工農業的差別不僅展現西班牙的經濟之落後,同時也顯現出西班牙在走向現代化革命中所面臨的基本形勢。當工業革命的旋風席捲整個歐洲大陸的時候,西班牙卻姍姍來遲。到20世紀,這個南歐國家的國民經濟中,農業佔據著46%的比例。現代工業僅僅集中在北部的“外圍”地區——加泰羅尼亞的紡織工廠,以及巴斯克的鋼鐵和造船工業。即使是農業,其水平之低也是令人吃驚的。在西班牙南部的大片地區,土地屬於在外地主,由無地佃農耕種;在中部和西部,大批窮途末路的小農被土地貧瘠、債務沉重、土地分散這些問題壓迫得喘不過氣來。這些情況帶來了嚴重的貧富分化。據一份阿維拉省的統計資料,在13530名土地納稅人中,11452人的日收入在1塞爾塔以下。這些納稅人中大部分都是土地所有者,從而可以想象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的經濟狀況究竟如何了。在城市中,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實際上也差不離。這種經濟狀況也昭示了一點,那就是西班牙的社會結構仍然處在保守狀態之中。雖然在1875年之後便實行號稱“開明君主制”的憲政,但國王、貴族、地主、教會、軍官和大商人仍然構成西班牙的統治階級,是保守政治最為堅定和穩固的支援隊伍。自由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則是共和力量的中堅。當1899年西班牙艦隊在馬尼拉灣灰飛煙滅之後,正是這些人首先發起了對已經頹廢的國家進行“重建”的運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