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要是照前世格局,臺商掌握電子產業高階設計品牌能力,內地負責低端生產組裝等工作,臺商從內地廉價勞動力上獲得大筆財富,實在是個不錯的賺錢門路。可沒成想這一世隨著星雲電子等內地發家的電子企業快速崛起,這種分工模式開始受到嚴重挑戰。
由於楊星的不斷用金融獲利反哺實體企業,集團內的科研水平在獲得足夠的資金和對外收購後不斷水漲船高,現在已經能和許多老牌跨國企業對壘。星雲電子更是連續推出一系列革命性電子產品,在業界獲得了極高信譽和品牌忠誠度,一向喜歡代工生產,而自我品牌名氣不大的臺灣電子廠商就落了下風,再加上星雲電子緊靠內地廣闊的人才和市場,發揮管理和成本優勢,即使是在代工領域,也對傳統大廠富士康、臺積電等構成了嚴重威脅。
這次臺灣廠商突然藉助政治力量對自己發難,楊星也早在預料之中。不過他雖然和國內高層關係密切,但自認還是做得相當隱蔽的。託國內幾次情報機構對臺出事的福,很早之前各大情報部門就主動開始清理中星和國內上層往來的痕跡,同軍方的合作更是實行了極為隱蔽的單線聯絡方式。加上楊星搞到了情報史上最重要蘇聯密檔的大功,他的秘密身份只有最高領導層幾人知曉。
這也是楊星始終不肯讓中星總部上市的主要原因,因為他重分股份後,國內和香港政府都成為中星集團的大股東之一,嚴格來說中星也算是半國有企業了,這種事情不能外傳的,畢竟西方國家對中國國有企業成見很深。所以楊星透過星基金在海外避稅地成立了大量空殼公司,透過它們把中星股權轉來轉去,搞得非常複雜,外人很難一窺究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