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印尼商人黃興飛在香港收購了處於虧損狀態的日資上市公司——“紅寶石”後,於當年12月將其更名為“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簡稱為“中策”。他是印尼金光集團第二代掌門人,其家族算是印尼第二豪富的家庭。中策公司的股東包括了李嘉誠的和黃集團、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等重量級財團。
從92年起,“中策”在內地的泉州收購了41家企業,在大連收購了101家企業,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在大陸設立了200多家合資企業,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業務包括輪胎製造、啤酒、造紙、醫藥、機械、電子、食品、通訊、基礎建設、化工和一般消費品等行業。
與楊星儘量小心翼翼的選擇虧損企業不同,他選擇的大部分是行業內有實力和有盈利的企業,當時甚至成為一種“中策現象”被視為國企改革的一面旗幟。如果不是因為他將這些企業包裝後在國外上市,再以十倍甚至三十倍的價錢轉讓,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賺錢。隨之群起而效仿,導致引發了社會上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巨大爭議,被國務院緊急喊停,他很可能會被視為改革的風雲人物被人們銘記。
當時的觀念跟現在不一樣,國企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支撐和象徵。按照當時的理論,假如國企都被外商收購了,那麼必將動搖經濟基礎,從而影響上層建築。因此,中央從政治的角度考慮叫停了這樣的收購。其實按楊星前世的記憶來看,十幾年後這種資本運營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如果當年他按照5到10年的時間慢慢收購,未嘗不可以完成目標。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舊有思想觀念的突破需要很大勇氣和決心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