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號旗艦,司令艦橋內。
白佑彬與肖定邦、龐晉元、張海波等人正在討論美國總統病逝,新任總統是否會盡快投降的事情時,收到了美國新任總統,以及國家高層領導同時遭到刺殺的訊息,同時得知下一位有資格出任總統的是美國國防部長。
看到電文的時候,白佑彬等人都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對美國來說,“國防部長”是個新的聯邦政府職位,一個擁有巨大權力的政府職位。
在這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與帝國一樣,是由海軍部與陸軍總參謀部(帝國是陸軍部)負責指揮海陸兩軍,其海軍陸戰隊也在名義上隸屬於海軍,但單獨設有司令部,屬於獨立兵種,而不是獨立軍種。因此,海軍部與陸軍總參謀部即是戰時的海陸二軍的最高指揮機構,也是平時海陸二軍的行政管理機構。
戰爭爆發前,帝先對軍事構做了調整,增設了國防大臣。
按照蕭鼎昆制訂的軍事革計劃,國防大臣統領的國防部將掌握所有軍隊的行政權與人事任免權,之前的海軍部與陸軍部僅是國防部的下屬機構。在這套改革計劃中,還有一個三軍(包括陸戰隊)聯合總參謀部,負責戰時的軍事戰略指揮。只是,未等蕭鼎昆將指揮權從海軍與陸軍手裡收回來,戰爭就爆發了,相關的改革工作也被無限期推遲。
蕭鼎昆的這改革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收回軍權,讓軍人只負責作戰打仗,而軍隊的行政權、財政權、人事任免權等等大權都交給文職官員,軍人只在戰時擁有軍隊的作戰指揮權。透過這套改革,將徹底削弱軍人在帝國高層的地位,防止軍人干政,同時也確保了軍隊的穩定性。
當然,在戰爭時期,對軍隊進行大闊斧地改革並不符帝國的根本利益。
相反,美國卻在戰爭間推進了軍事改革。
參戰前。作為美國三軍總司令地美國總統也曾經推動過軍事改革。目的、手段都與蕭鼎昆推行地軍事改革類似。讓文職官員掌握軍隊地大權。軍人只負責作戰指揮。演習訓練等關係到軍隊行動地事務。從而打擊政府內部地軍人勢力。
只是美國總統在推行改革地時候。遇到地麻煩與挑戰更大。
不管怎麼說。蕭鼎昆在帝國海陸兩軍中都擁有崇高地地位。得到了兩位元帥。以及陸戰隊司令地全力支援。相反。美國總統在推行改革地時候。不但聯邦政府中沒有多少官員支援。就連海陸二軍地最高統帥也表示反對。
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地政治體制地問題。
按照美國憲法。總統就是三軍最高統帥。美國軍人即要向憲法宣誓。也要宣誓服從總統地指揮。如此一來。不管是軍人管理軍隊。還是文職官員管理軍隊。都是在替總統管理軍隊。為總統服務。那麼。在軍人宣誓服從總統命令之後。還需要對軍事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剝奪軍人手裡地權力嗎?
除了這個表象之外。改革的主要阻力就是美國海陸兩軍之間地矛盾。
與帝國一樣,美國海陸兩軍的矛盾也很突出。
參戰之後,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上將一直主張先歐後亞的戰略,即應該首先在歐洲打敗德國與義大利,甚至擊敗土耳其,才向帝國挑戰,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相反,美國海軍部長金則堅持先亞後歐地戰略,即應該首先打敗帝國,再去對付德意土等國,從而從容取勝。
最初的時候,總統地態度比較傾向於馬歇爾。
在上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集團就是首先集中力量擊敗了德國與土耳其,最終才有足夠的實力挑戰帝國,並且最終迫使帝國在不平等地停戰條約上簽字,從而瓦解了帝國的全球殖民體系,也將帝國從世界霸主地寶座上拉了下來。
只是,此次世界大戰的情況有所不同。
首先,日本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堅固的“橋頭堡”,沒有能夠像上次世界大戰那樣,堅持到協約國集團擊敗歐洲敵人之後。隨著日本快速戰敗,帝國在控制了西太平洋地區之後,必然會迅速向外擴張,掃蕩整個太平洋,並且為同盟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大量的戰略援助,幫助德意土等國堅持下去,從而在大陸戰場上取得勝利,最終幫助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取得勝利。
其次,德國放棄了海洋戰略,將全部的國力集中在了歐洲戰場上,因此要想在短期內擊敗德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義大利的倒戈,協約國集團在歐洲戰場上的實力大幅度削弱,即使美國出兵,也難以迅速獲勝。
最後,就是法國迅速戰敗,讓美國失去了進軍歐洲大陸的最佳基地。
綜合這三點因素,如果仍然採用上次世界大戰的戰略,先對付德國,恐怕在德國戰敗之前,美國就輸掉了太平洋戰爭。
對美國來說,輸掉太平洋戰爭,就幾乎等於輸掉了整場戰爭。
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不得不採納金上將的建議。
實際上,當時美總統也沒有別的選擇。在美國參戰之後,隨著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美國不得不將更多的力量投放到太平洋戰場上去,從而無法在歐洲戰場上有太大的作為。最終,這也導致美軍的作戰成為了“添油戰術”,持續的投入,並沒有能夠使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獲得戰略優勢,反而使美國節節敗退,不斷的損失戰艦,最終導致美國在戰略上的整體崩潰。
也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對軍事機構進行改革。
當時,美國正積極策劃澳洲大陸的防禦工作,準備在澳洲大陸上與帝國決一死戰。為了集中所有力量,並且將海陸兩軍的戰鬥力都發揮出來,美國總統親自主持了國防部的成立工作。按照新的制度,海軍部與陸軍總參謀部都只是國防部下屬的指揮機構,只是當時這二大部門仍然在獨立辦公,並沒有立即合併到一起。
國防部成立之後,為了適應太平洋戰場上的需要,首任部長為金上將。
當時,國防部長還不一個炙手可熱的位置,金上將也不可能越過馬歇爾,向陸軍作戰部隊下達命令。因此,在更多的時候,金上將仍然只是美國海軍部長。
輸掉太平洋戰爭之後,局勢發生大轉變。
在“百慕大海戰”之後,金上得不辭去國防部長的職務,而美國第二任國防部長就是前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
此時,美國海軍幾乎完全失去了作戰能力,特別是隨著本土港口與海軍基地,乃至沿海城鎮遭到了帝國海軍艦隊的毀滅性打擊之後,海軍連活動基地都沒有了,哪還有作戰能力呢?在一切都只能依靠陸軍的情況下,馬歇爾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防部長,並且越過了金上將,開始直接調遣美國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作戰部隊。
也是說此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就是馬歇爾,另外在總統、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國務卿等等重要領導者都已完蛋之後,馬歇爾成為了美國的最高統帥。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馬歇爾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抵抗到底。
畢竟,相對於政客來說,軍人都是鷹派,絕不會輕易在戰爭問題上輕易服輸。
因為對馬歇爾不太瞭解,所以白佑彬這批海軍將領與軍官也都持相同的觀點。當時,白佑彬已經做好了決戰到底的準備,甚至與餘輝宏、楊定方等人取得了聯絡,要求前線作戰部隊儘快做好抵抗美軍大規模反擊的準備工作。
也在這個時候,帝國首輔蕭鼎昆拿到了由帝國情報局提供的一份絕密情報。
隨後,也就是五月八日,帝國談判代表在里約熱內盧再次向美國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美國必須在六月一日之前無條件投降,不然停戰談判將無限期推遲。
是什麼情報讓蕭鼎昆做出瞭如此強硬的反應?
顯然,當時情報局提供給蕭鼎昆的情報肯定與馬歇爾有關。戰後,馬歇爾並沒有遭到審判,甚至沒有被定為戰犯。由此可見,當時情報局肯定摸清了馬歇爾的底細,並且推斷出馬歇爾並不是普通人所想像的那種強硬派軍人。
也是說,馬歇爾會做出投降的選擇。
如此一來,只要帝國繼續施加壓力,馬歇爾就不可能堅持多久。
可以說,蕭鼎昆這一步棋確實驚險。如果適得其反,就會將美國逼到絕路上,迫使美國奮戰到相反,如果起到了效果,那麼在帝國的重壓之下,美國必然屈服,而且是以對帝國最有利的方式屈服。
當然,當時真正看清局面的人並不多。
不說別的,就連德國與義大利的首腦都認為,帝國如此強硬的態度不可能讓美國投降,只會讓美國死扛。如此一來,在美國戰敗之前,德國與義大利都可以出兵美國,從而將勢力範圍擴大到美洲大陸。
也在全世界的人都焦急的等待著美國的迴應時,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