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點十七分,“海龍”號大型巡洋艦。
當第一輪齊射的彈著點資料出來後,秦孝東嘆了口氣,搖了搖頭。三艘大型巡洋艦上的主炮仍然在以每分鐘兩輪的速度向二十七公里外的敵艦傾瀉著炮彈,秦孝東並沒有下達停止炮擊的命令。
此時,“海龍”級大型巡洋艦裝備的鷹眼丙型火控雷達發揮出了獨特的效用。
“海龍”級裝備的鷹眼丙型雷達與“皇帝”級乙型戰列艦裝備的鷹眼丙型雷達(當時其他戰列艦裝備的還是第一代鷹眼火控雷達,部分在不久前進行維修的巡洋艦則換上了專門為巡洋艦研製的鷹眼乙型火控雷達)並不完全一樣,多了一個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測量彈著點的準確距離。
當然,這種被稱為“鷹眼丙甲型”的火控雷達與後來的炮兵雷達的工作原理並不一樣,雷達探測的並不是飛行中的炮彈,而是炮彈落在海面上爆炸產生的水花。因此,其問題也比較明顯,一是工作狀態不夠穩定,很多時候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二是無法判斷小口徑炮彈的彈著點,只能測量大口徑炮彈的彈著點。
可以說,這是南京電子一所的科研人員做的一次比較大膽的嘗試。
首先裝備“海龍”級大型巡洋艦的原因是:該艦在執行破交作戰任務時,往往要在很遠的距離上炮擊敵人逃跑的商船,因此交戰距離往往都在二十公里以上。另外,為了防止敵人的商船逃跑,都要儘快將敵商船擊毀。使其失去航行能力,或者減慢其航速,因此就需要加快開火速度,讓炮手難以透過其他方式精確測量彈著點。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