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果敢”號捱了“納爾遜”號這個重量級對手一記重拳,被打得昏頭轉向,步履踉蹌,還丟掉了一條胳膊,那麼“納爾遜”號就被六個身材矮小,行動快捷的刺客捅了八刀,而且刀刀致命。
短短一分鐘內,八條魚雷先後擊中了“納爾遜”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因此獲得了兩個世界之最。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同一輪攻擊中內被數量最多魚雷擊中的戰列艦;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艘先被魚雷擊中,並且因此戰沉的戰列艦。
別說八條魚雷,以“納爾遜”級戰列艦的水下防禦能力,三條重型魚雷就足夠了。
可以說,水下防護性差,是所有“條約型戰列艦”的通病。
要在三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之內,裝上八門或者九門十六英寸或者四百毫米口徑的主炮,並且使其航速不低於以往的戰列艦,還得保證其主裝甲帶,以及關鍵部位的防護裝甲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承受住自身主炮穿甲彈的轟擊,所有“條約型戰列艦”都得犧牲一些效能。
早期的“條約型戰列艦”犧牲的幾乎都是水下防護能力。
“納爾遜”級就是典型代表,為了控制排水量,其主裝甲帶沒有延伸到艦底。另外,還得利用獨特的火炮佈置方式減少防護區間,縮短主裝甲帶的長度。結果,有限的艦體空間不但減少了攜帶地燃油量。縮短了續航能力,還在設定防魚雷隔艙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麻煩。即便在後來的改進之中,“納爾遜”級也沒有像“伊麗莎白女王”級那樣,在艦體兩側增設防魚雷隔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