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山城”號上燃起大火,四艘“皇帝”級戰列艦上的副炮也投入了戰鬥。
一百五十毫米口徑,五十二倍身管的六十七年型艦炮在滿裝藥的情況下,能將六十公斤重的穿甲彈打出二萬六千米。當然,在這個距離上,穿甲彈對驅逐艦一類的戰艦都沒有太大的威脅,更別說是戰列艦了。
主力艦的炮戰中,副炮的最大作用就是打擊敵艦暴露在艦體外的裝置與人員。
比如救生艇、通訊天線、瞭望員等等,即便傷害不到戰艦內部的人員,如果能夠碰上好運,打死對方的瞭望員,功勞就不小了。如果運氣再好一點,從司令塔的舷窗鑽了進去,或者是正好落到某門副炮的彈藥堆裡,那就是真正立下大功了。
誰能否認運氣在海戰中的作用呢?
當然,之前副炮沒有投入戰鬥也是有原因的。
不同口徑的火炮發射的炮彈的飛行線路,即彈道是不一樣的,即便同樣的射程,火炮需要裝幾號發射藥,炮管需要調整到多少角度,都是不一樣的。當時,雷達探測的精度遠遠達不到精確炮擊的要求,所以解算炮擊引數的工作仍然由槍炮長統一負責,而不是由各炮組的槍炮軍官負責,不然每座主炮瞄準時的誤差會非常大。如此一來,槍炮長就沒有多餘的精力與時間為副炮解算炮擊引數。
“山城”號暴露在火光下之後。副炮不需要雷達引導,直接用測距儀就能瞄準目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