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禹雖是赤腳步行,但是連日不休、每天都在趕路,速度絲毫不慢,甚至超過了普通的車馬。在樹上烙刻下五教、五刑、九德之典,是他在路上想出來的主意。
上古時生態環境很好,哪怕是人煙聚集之地,也不乏生長了數百上千年的參天古木,而且就在村寨城郭之中。伯禹挑選硬木樹種,在樹幹上剝掉一塊樹皮,將這一片削平,刻字於其上。樹還是活的,為了使字跡能長期儲存,他們還將刻好的字烙至碳化。
皋陶作九典,搬到了朝堂上整整一車簡,禹不可能在樹幹上烙那麼多。之所以挑選這幾部,因為它們恰是各地民眾都需要了解的,而且要義總結得非常精練。
比如最重要的《五教》,就刻“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十個字,言簡意賅。為何這麼簡練,甚至是惜字如金?以皋陶之才,揚揚萬言也不算難事,他的學生子丘在朝堂上宣讀九典,可是向眾臣解說了整整三天,但真正難的是化繁為簡。
須知古時各部民眾幾乎都不識字,若文意深奧,大家根本就聽不懂,若不能有很精練的總結,人們也根本記不住。所以五教的核心就是這十個字,伯禹將它們烙刻在樹上。不認識字沒關係,伯禹只要對著字跡介紹一遍,大家也都能理解、都能記住。
既然民眾不認識字,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將它刻在樹上呢?刻與不刻,其意義與作用完全不同,刻在樹上就等於刻在民眾心中,使之逐漸成為民間風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