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票房進入全球十強,從這一天開始,國內院線和發行,製作公司的糾紛就從沒有斷過。
無它,中國的院線和發行分潤,實在和國際差別太大。
國際標準,片方和院線的分賬比例第一週平均為70%:30%,極個別大片可達80%:20%,甚至90%:10%。從第二週開始,片方的分賬比例將減少,院線的分賬比例將提高,可能變為60%:40%;第三週以後再遞減,可能降為40%:60%、30%:70%。一個月的片子,最後實現了雙贏,如果有出現放映兩個月的大片,那麼沒的說,合約必須重新再籤。
但是中國不同,片方43%。院線57%的恆定比率,管你是什麼片子。片方還有15%給發行。投資方自己只有28%。
然後,這其中還有4%的電影扶助基金稅,其他這稅那稅加起來,最後賺的其實並不多。
這不是逼著中國沒有大製作嗎!
所以,製作方不幹了,除了有名的導演,沒人願意拍電影,一部電影,國際只要2.5倍以下就可以回本,但是中國高達三倍以上!
再加上DVD市場盜版猖獗,周邊市場幾乎為零,純吃票房的中國電影,誰還敢拍?
不過,這個比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廣影部的前身中影,以及它旗下的北京新影聯——這條當時中國最大的院線。
在80,90年代初,任何掛著最大的這個稱呼牌子的公司,幾乎全部都是國有,新影聯也不例外。全國當時就它一條院線,沒人和他爭,當之無愧的老大,背後是中影,你拍不拍?放不放?不放滾,多的是人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