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位於河東永濟蒲州古城東六里的峨嵋塬頭上,塬高十丈,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地勢平緩。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始建時期已不可考,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叛亂,後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蒲州年餘,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普救寺。
清人詠《普救寺懷古》曰:禪院誰尋西永清,當年折箭與僧盟。將軍坐擁三千甲,老衲言銷十萬兵。孰假微之作豔語,竟將烏有賺狂生。梵宮難洗頭陀恥,怒目金剛氣未平。
如今,歷經千年歲月滄桑,寺內殿閣僧舍均已毀坍湮沒,僅餘一座40米高十三層的舍利磚塔(鶯鶯塔)依然屹立於土崗之上。
鶯鶯塔,是一座古樸典雅的方形密簷式磚塔,以其獨特的迴音效應——“普救蟾聲”,與北京天壇迴音壁、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以及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並稱為“中國四大回音建築”,同時也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一道被譽為世界六大奇塔。
鶯鶯塔古稱河東蒲坂舍利塔,是中原第一座被佛教界認可的佛祖真身舍利塔。在古梵語中,舍利子名“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或遺身,是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往往高僧的遺體經火化後得有所留。舍利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顏色有白、黑、綠、紅等單色或彩色的,白色舍利子為骨骼所化,黑色舍利子是頭髮的,紅色舍利子為肌肉,而綠色或是五色斑斕的舍利子,則屬於內臟。當年,釋迦牟尼佛祖涅槃後,化出舍利一石六鬥,古印度八個國王各得一份,在各自的領地內建塔供奉。到了印度孔雀王朝時期,有一位阿育王,曾經非常暴烈,頻頻發動戰爭,但在某一天突然頓悟並開始全力弘揚佛教。他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個,取出佛陀舍利共達84000顆,在天下遍築舍利塔。據《菩薩處胎經》中所述,阿育王散發舍利建塔時,“今華夏天下,分得一十九所。”佛書《法苑珠林》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原為供奉佛祖舍利所建的19座塔名和立塔地點,其中河東蒲坂塔也就是鶯鶯塔為第四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