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
《莊子·天運》:“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稱洞庭為平野。
曾幾何時,湘、沅、澧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與長江交匯,洞庭湖地區還只是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
後來環繞君山的所謂“洞府之庭”形成了一個大的湖泊,才有洞庭湖之稱,始作俑者就是奸臣張居正。
嘉靖、隆慶年間,張居正為了保護自己家鄉江陵的安全,打著維護“顯陵”(在湖北安陸)的旗號,採取“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築起黃檀長堤,迫使長江水沙由荊南進入洞庭湖區。
揚子江的汛期長達半年,從春夏之交的桃花汛,一直延續到九月中旬的秋汛過後才結束。
張居正為了一己之私,罔顧國家社稷,讓湖南這個魚米之鄉根本沒有發揮作用。
湖南沒有發揮作用,朝廷每年的稻米產量自然嚴重不足,國庫庫存也就不可能豐足。一旦大面積天災降臨,則大事去矣。
不管張居正做了多少值得誇誇其談的事情,說他禍國殃民半點都不冤枉。
從每年的桃花汛開始,湖南必然變成一片澤國,大片稻田沉入水底,於是“百姓皆成魚鱉,每年溺死數以十萬計,待哺災民無以計數”。
每年秋汛過後,冬季馬上就到,從而造成了“湖南魚米之鄉災民遍地”的曠古奇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