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槍托砸暈從公路上滾下來的臺軍軍官,葉振邦翻身爬上公路,藉助第一輛裝甲車彈藥殉爆後燃起的熊熊大火,迅速逼近第二輛裝甲車。
他猜得沒錯,第二輛裝甲車的車長與炮手是右撇子。
按照所謂的“左手原則”,日常習慣用右手的人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向左規避。航母將艦島設在飛行甲板右側就與這一理論有關。
第二輛裝甲車的炮塔本來就轉到了十點鐘方向上,向左旋轉的話,要轉動四分之三圈才能將炮口對準右前方。即便炮手反應迅速,發現錯誤後立即改變轉動方向,也不如直接向右旋轉來得快。
在這兩三秒內,葉振邦已經靠近第二輛裝甲車,進入裝甲車的觀察死角。
這時候,“雲豹”裝甲車的一個致命缺陷暴露了出來。
作為重視公路機動能力的輪式裝甲車,“雲豹”存在的主要價值不是跟隨主戰坦克衝鋒陷陣,而是將步兵送往前線,在裝甲鋒線後面用二十五毫米大毒蛇機關炮壓制敵陣地上的火力點,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即便在城市作戰中,“雲豹”也會得到步兵掩護,用機關炮支援步兵。
與“斯特瑞克”、“皮哈蘭”Ⅳ、“拳擊手”等眾多輪式裝甲車一樣,“雲豹”沒有在載員艙側面設定射擊孔。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乘車作戰的步兵要麼從車體後面的跳板式車門下車作戰,要麼冒險從車體上方的兩個方形艙門爬出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