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索菲婭?帕列奧羅格,26年後,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國徽正式用於俄羅斯國璽,俄羅斯作為“第三羅馬”的自我定位由此奠基,從那一天起,“西方”與“東方”就成為了俄羅斯國家戰略中的兩個矛盾的靈魂,並直接影響著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在西歐人眼裡,俄羅斯是從蒙古人手下掙脫出來東方未開化之地,是異種異教的邊緣國家,在傳統俄國人眼中,這個國家卻是歐洲文明真正的傳承者,理應與歐洲同命運、共生死。
自彼得大帝以來,如何使俄羅斯這艘巨大的航船駛入歐洲列強的航道,就成為羅曼諾夫王朝孜孜以求的目標,1814年,亞歷山大一世統治下的俄羅斯一度接近了這一目標,但幻象隨即被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所打破,亞歷山二世被迫開啟新的改革程序,使俄國與歐洲在更深的層面上建立聯絡。
1861年,亞歷山二世下令解放農奴之後,俄羅斯開始蹣跚地走向資本主義,工業資產階級緩慢但不可逆轉的發展起來,農民也離開鄉下的土地,成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在文學領域前承浪漫主義的普希金、萊蒙托夫,後現實風格的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形成舉世矚目的“黃金時代”,到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俄國已經形成了頓巴斯、克里沃羅格、巴庫等重要的工業中心,產生了150多個壟斷組織,俄羅斯資產階級在法國金融資本的滋養下茁壯成長,他們要求更大的國內市場、政府對外擴張方面的支援和進入貴族議政廳的權力。“歐洲派”知識分子以自命的清高鄙薄著這些暴發戶,但也虔誠的承認——這些人提出的要求有助於建成一個更好的社會。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