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剛剛爆發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和大多數美國人一樣,都認為這場戰爭與美國毫無關係。
1914年,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人能夠預見到德國將“巴爾幹事件”演變為一場全面歐戰的結果。《芝加哥先驅報》帶有嘲諷口吻的評論反映了大多數美國人對保持和平的興趣和對歐洲事件的冷漠:
美國愛好和平的公民們現在將起來忠心感謝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
但是,有關德軍進駐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報道和該國城市盧萬遭受戰爭洗劫的照片,卻使美國人越來越感到不安。美國的原則是保持中立,同時盡力讓參戰國看到戰爭殘酷的一面。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美國政府高層出於種種目的越來越傾向於協約國,儘管此時美國民間的主流仍舊是中立。
美國政府高層雖然偏向協約國,但內部對協約國的支援並非完全一致。愛爾蘭後裔憎恨英國人,俄羅斯猶太人因為反猶主義才被迫逃離家園;許多德國後裔對德國仍有深情,他們的一些親屬也仍在德國。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只能嚴守中立。
1915年5月7日,一艘德國潛水艇用魚雷擊沉英國船隻“盧斯坦尼亞號”,造成128名度假的美國乘客喪生,一時間美國國內群情激憤。反戰主義者擔心這一事件會毀掉一切和談的希望。威爾遜號召加強武器生產和成倍擴大正規軍,以積極備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