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1914年10月的一天,天空下著霏霏細雨。
從大西洋方面飄來的團團水霧,一路從泰晤士河河口,吹向倫敦,使得倫敦成為名副其實的霧都,一連幾天這裡的霧常常瀰漫不散,連續好幾天,空中都是充滿了白茫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兩岸的尖頂教堂,高層建築都被掩蓋起來,只剩下一些空中樓閣。
這霧並不是白色的水霧,是黃色的,霧氣中帶著一股嗆人的味道,這是黃色的霧,由煤炭支撐的大不列顛的工業革命,使得倫敦城內遍佈工廠,家庭也燒煤取暖,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白天如同黑夜。
儘管這種黃黑色的霧,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甚至呼吸不夠順暢,但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這黃黑色的、終日不散的霧,卻象徵著工業、象徵著強大、象徵著……等等,如果造訪倫敦的是一個詩人的話,他也許會為倫敦的霧寫一首詩,在詩中讚歎著黃黑色的工業之霧的壯觀,當然更多的是讚歎不列顛的國力強盛。
當然對於更多人來說,這霧,只是霧,如此而此,十月底的倫敦,因為霧的關係,天氣顯得相當冷,迫使不少行人都豎起呢大衣的高領。
在倫敦海軍部附近的一座飯店典雅的飯桌旁邊,坐著一箇中年人。他的黑呢外套裁剪的非常合身,襯衫潔白,皮鞋鋥亮。他身高六英尺,舉止瀟灑,一頭淡黃色的頭髮,顯出十足的紳士派頭。侍者端上他要的馬提尼雞尾酒和幹酷燒小牛肉後,他就自斟自飲地喝開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