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屬於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於公共的一切,他至多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物。”
亞里士多德
作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所有的山東權益,從維新運動以來一直為中國的仁人志士所重視,但他們認同的利益要轉化為廣大民眾的共識,並激化民眾的情緒,形成社會運動,無疑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輿論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山東權益歸屬問題事實上已出現了新的契機。佔據山東主權的德國成為大戰一方,按理,人們是很容易提出趁機收回山東權益問題的。但從輿論上看,各界關注的中心卻並非山東主權,而是中國能否實現中立、穩定常態等問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於8月6日宣告採取中立立場。
而民眾卻大體上作出了擁護的反應。8月8日,北京商務總會發出維護社會穩定的傳單,指出大戰儘管對商業和外貿有一定影響,但因戰爭“萬無曠日持久之理”,且國家又已“按照公法宣佈局外中立”,國內金融不會出現大震盪。各商家不必自相驚擾,而要同心協力,鎮定市面。8月13日,北京商務總會又發出勸告,詳細說明政府採取中立政策後,國內經濟秩序不會大受影響的眾多理由,勸商家儘可放心照常作自己的生意,以維持市面穩定。若商家自亂,牽動金融恐慌,商人將最受其實禍。從這些表示看,當時民眾擔心大戰影響中國經濟生活,情緒有一定恐慌,商界關心的是有關當前實際利益的市面穩定,並未注意到必然捲入戰爭的山東問題,更未產生趁機奪回山東權益之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