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和种師道的出現,將朝堂的氣氛又推向了另一個高潮,許多人當即就忘了蘇牧受封上柱國、英國公和總督北軍。
在文教最為鼎盛的大焱,文人們最注重的是什麼?
是官職?是財富?是權勢?是榮譽?
不,是名聲!
甚至於相比生前的種種,文人們更看重死後的諡號!
這就是將文事推到頂峰之後出現的必然結果,很多時候文官們明知道一些變革對百姓對國家是有利的,但就應該改革破壞了祖宗的法度,為了維護禮法,文官們就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來反對。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神宗朝之時,王安石的變法,以及當時文人的典型代表司馬光的反對!
歷朝歷代對王安石的變法譭譽參半,司馬光作為當時文人的道德典範,卻對新法百般阻撓和破壞,帶領一眾保守派,與新法派不斷鬥爭。
他們為的是什麼?
是維護文人賴以生存的先賢聖法,那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為人準則,上至帝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遵照這樣的行為準則來生活,這樣才能夠使得社會安定。
而他們作為衛道士,也就能夠留名千古,這是他們的道義所在。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童貫早已功成身退,种師道落寞收場,他們都已經沒有再出頭的必要。
因為先前的北伐已經是百世之功,童貫以宦官之身,得一時無人能及的功勳,而种師道雖然只以使相的頭銜退隱,但百年過後,史書上必定會為他的功績正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